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杨柳依 | 字数:3010 | 阅读:

摘 要: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族乐派”代表,一生名篇佳作无数。《杜姆卡》作为柴可夫斯基的最广为人知的钢琴作品之一,用音乐形象表现了俄罗斯的民族风情,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颇具研究价值。因而本文以作品赏析为切入口,仔细研究了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特征和作品表现出的意境,以求探索作品中的音乐内涵和音乐美。

关键词:《杜姆卡》钢琴作品;柴可夫斯基;音乐特征;意境;音乐内涵

《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于1886年2月27日创作的,是一首比较成熟的音乐作品。当时正值沙皇黑暗统治时期,统治阶级、政治制度皆呈衰败之势,社会新生力量萌芽,柴可夫斯基心中不免有所看法,于是将个人的思想观念融入《杜姆卡》中,赋予了作品浓郁的民族色和强烈的个人情感。可见《杜姆卡》是一部音乐内涵丰富而深刻的钢琴作品,虽然有很多人演奏它,却少有人研究它,所以值得深入研究。

1 《杜姆卡》简介及创作背景

1885年左右,柴可夫斯基创作正值辉煌时期,许多优秀的钢琴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包括《杜姆卡》。当时的俄国处于沙皇黑暗统治之下,政治制度腐朽没落,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的柴可夫斯基,一方面憎恨专制统治者,同情穷苦大众,另一方面又极力拥护保守的王朝。他珍视自己的自尊,可是统治者往往践踏他的尊严和人格。柴可夫斯基在各种矛盾中挣扎着,无处抒发胸臆,遂将自己对实现世界的看法,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融入创作的钢琴作品中,所以他的钢琴曲往往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以及悲壮苍凉之美,《杜姆卡》同样如此。

《杜姆卡》亦可译成“悲歌”,副标题为“俄罗斯乡村景色”,是一首叙事性的作品。在这部钢琴曲中,柴可夫斯基借鉴了斯拉夫民族民谣,用深沉的旋律表现出凄凉美感,用轻快的音符透露出蓬勃之意,明暗之间营造出了震撼人心的气势。在整首钢琴曲中,轻快和缓慢的拍子不断的交替变化,朝气蓬勃和忧郁哀伤也不断的交替出现,将俄罗斯热烈的舞蹈场面和缓慢而哀伤的情绪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充分表达了柴可夫斯基矛盾的心理,赋予了作品独特美。

2 《杜姆卡》的创作特点和音乐特征

2.1 创作特点

1、常用音阶式的级进写作手法,使旋律不间断的、流畅的向前发展,给人以安逸平稳的情绪。

2、旋律常用重复的写作手法,适度的加剧了旋律的紧张性,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较为理性的旋律写作。

3、柴可夫斯基注重了器乐化的音响效果,因此,这首作品音乐宽广,有大幅度的速度和响度变化。

4、主调与复调音乐相结合,主调旋律清晰,,结构整齐匀称,句读分明,其他声部作为陪衬主调的织体,旋律的线条起伏富有变化,更为流畅。复调音乐丰富了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伏的效果。

5、旋律音镶嵌在复杂的多声部织体中,成为一种隐伏的旋律线条。

2.2 音乐特征

1、民族性

柴可夫斯基身为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对俄罗斯民族有着强烈的情感,他热爱这片养育自己的大地,热爱人们丰收、喜庆时的欢歌喜舞,所以喜爱在自己创作的钢琴作品中运用民歌。他运用的民歌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抒情民歌,二是舞曲民歌,《杜姆卡》同样应用了这两种类型的民歌。在《杜姆卡》中,第一部分为歌唱性旋律,优美、抒情,第二部分是节奏强烈、活泼的舞曲,两段分别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和兴趣,将乡村风景、人们热闹非凡的舞蹈场面表现的淋淋尽致。

2、悲情性

在19世纪80-90年代,俄罗斯沙皇的专制统治愈加残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激化,生活在黑暗下的人们希望挣脱出这种桎梏,渴望美好而幸福的生活,但又有一股强大的势力阻碍着他们愿望的实现。生活在这样社会背景下的柴可夫斯基自然对此有着深刻体会,激发了自身的创作激情,为创作提供了动力和题材,同时也赋予了这一时期钢琴曲《杜姆卡》一定悲情性。例如,《杜姆卡》开头部分用节奏缓慢的音符仿佛讲述了一个悲哀的故事,让听者情绪低落、悲伤,可是凄美的旋律中还隐藏着一股向上的力量,似乎象征着人们摆脱困苦的信念,光明的未来已不再遥远。

动荡不安的社会、残暴的统治阶级、没落的政治制度,这一切都是压抑人们思想的重要力量。柴可夫斯基深感困惑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个人解放,他没有逃避现实,而是用各种作品描述社会现状,以及人们渴望幸福、安定生活的精神面貌,这在《杜姆卡》作用中有体现。例如在《杜姆卡》最后,用了三个有力的和弦以ff的力量冲出并结束全曲,充分体现了人们要摆脱困苦、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

3 《杜姆卡》的音乐内涵和意境

音乐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的艺术。《杜姆卡》中用节奏缓慢而活泼、强烈的音符描绘了俄罗斯美好的乡村生活和人们欢歌热舞的场面,表现出了浓烈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悲情性。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中,像柴可夫斯基一样能将个人情感和民族音乐、爱国情仇等结合的如此浑然天成的创作者并不多见。在《杜姆卡》钢琴作品中,柴可夫斯基将造成心灵痛苦的情感和对阻碍光明力量的情感集中表现出来,并表达出追求理想世界的信念,赋予了作品美好的音乐形象。虽然作品将矛盾的冲突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但美好的音乐却将人们拉进了一个没有矛盾冲突的意境之中,让人们感受到音乐中的内涵和意境。

作品第一部分,情绪深沉忧郁,曲调流畅如歌。在作品开篇,柴可夫斯基用伴奏、和弦模仿俄罗斯民间乐器“古斯里”拨弦效果,勾勒了一幅宁静、安详的乡村画面。紧接着,在典型下行音调及弱力度的平稳走向中,似乎像老妇人用平静的口吻讲述着自己悲惨、凄苦的生活。之后,中声部、高声部出现的旋律更衬托出沉郁、哀伤之情,随着音域不断加宽、节奏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大,在强有力和弦连接及琶音的相互烘托下,抒情达到高潮,悲伤之情达到顶点,最终在一串高音区的颤音中结束。

第二部分,以舞曲性质的民歌为主,情绪欢快、活跃,节奏强烈,似是描述了一幅欢歌载舞的欢乐场面。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的情绪、节奏完全不同。柴可夫斯基通过音乐手法的变化,音乐形象戏剧性的转变,给人以新鲜感,同时使音乐主题在不同背景衬托下得以在新的层面升华。在欢快、活跃的氛围中,仿佛人们暂时忘却了各种矛盾冲突,沉郁、哀伤的内心得以宽慰。

第三部分,当尾部主题旋律再现时,音乐回到开头的旧材料,首尾呼应。但是柴可夫斯基在音色、节奏上做了细微调整,加之刚经过欢快活跃的第二部分,两部分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柴可夫斯基运用重现序奏的方式更添作品的惆怅感,将第一部分中哀伤、沉郁情绪表现的更加饱满,扣人心弦。

4 结束语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者,其作品可谓是俄罗斯“民族乐派”音乐的继承和延续,对整个俄罗斯音乐的繁荣发展都做出了伟大贡献。而《杜姆卡》作为其代表作品之一,有着浓烈的民族风情和强烈的民族色彩,其创作特点、音乐特征、音乐内涵和意境都耐人寻味,令人感叹,而我们只有好好地理解这些,才能真正赏析作品。

参考文献

[1]孙兰娟.《论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表现特征》[J].昆明学院.2010(5).

[2]徐占占.《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审美观》[J].广东瘟疫职业学院.2008(4).

[3]耿炜娜.《论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J].山东大学艺术学院.2008(5).

[4]吕昕.世界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5)

[5]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可夫斯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7).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