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奥田靖雄的论著『を格の名詞と動詞との組み合わせ』(を格名词与动词的组合)为依据,从认知界限性理论出发,通过实例分析,对比分析了现代汉语的“把字句”与现代日语中表示“动作作用于物”的「を格」连语之对应关系。日语中变样变化动词组成的变样连语基本可与汉语 “把字句”对应,而变样活动动词则与其不对应;附着连语与移动连语基本能与“把字句”对应;脱离连语大部分能与其对应,但极个别表达形式与其不对应;接触连语与结果性组合连语一般与其不对应。究其根本原因,源于认知界限性的限制。
关键词:认知界限性;把字句;动作作用于物 「を格」连语;对应关系
注:本文中未标明出处的例句来自以下数据库。(1)《中日对译数据库》、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研究开发。(2)《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开发。
1 序言
在现代日语中,关于连语论研究,奥田靖雄可以说是代表人物,其论著『を格の名詞と動詞との組み合わせ』不仅在日语语言学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为汉语语言学学者提供了全新的语言研究视角。根据奥田的研究,汉语语言学界关于现代汉语的动宾结构、介词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同时也逐渐出现了关于连语论的汉日对比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其汉日对比研究历史并不是很长,目前来说缺少一些系统成熟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奥田靖雄的论著『を格の名詞と動詞との組み合わせ』 为依据,从认知界限性理论出发,通过实例分析,对比分析现代汉语的“把字句”与现代日语的「を格」连语之对应关系,并对其原因进行阐释说明。 但是把日语中所有的「を格」连语纳入研究范围,对笔者而言,目前来说在时间及能力上都有点勉强,所以本文主要围绕着日语中“动作作用于物”的「を格」连语与汉语中的“把字句”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希望通过本研究能有助于外语教学及日汉互译工作,为两国语言学做出微薄的贡献。
2 先行研究
2.1 界限性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在国际上逐渐发展为语言学中的一种新兴热门学科。毫无例外,它的诞生也在中日两国掀起了探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热潮。而认知语言学中的界限性理论是在分析动词意义及句法结构方面又是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
其中沈家煊著《“有界”与“无界”》(1995)在现代汉语语言学界引起了轰动,填补了汉语认知语言学的一大空白。
沈家煊(1995)指出动作在时间上的“有界”与“无界”主要表现在:有界动作在时间上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而与此相对,无界动作在时间上则只有起始点没有终止点,或起始点和终止点都没有。在一定的范围内相对而言,如“写、打、”等简单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大都是无界的, 称为无界动词。而如“洗完、打破、”等复杂动词所表示的动作都是有界的,称为有界动词。这是因为简单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虽然有起始点,但没有终止点,它只表示单纯的动作,而复杂动作所表示的动作不仅有起始点,还有一个内在的终止点。
2.2 事件属性
一般来说,在语法形式上,动词的界限性在句子的事态属性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虽说如此,关于句子属于何种事态属性,不仅仅由动词本身决定的,是由动词和句子的其他要素如宾语、补语等相互作用而决定的。从界限性来看,,杨明(2007)指出句子的事态属性主要分为活动事件与达成事件两大类。第一种如“读书”,在时间轴上不特指某个特定事件,不存在理论上的内在终止点,只表示单纯的活动动作,故被认为属于无界的活动事件。而第二种如“打碎玻璃”,此类事件很明显有一个如“碎”的内在终止点,所以被称为有界的达成事件。
同时,在现代日语语言学界,工藤由美子等语言学家也提出了界限性理论,为中日两国语言对比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3 现代日语的“把字句”的界限性
在现在汉语中,“把字句”一直是一个热点研究话题。基本结构如下:
主语+把 +宾语/非宾语+动词补充成份
例如:(1)她把水果吃完了。
马庆株(1981)指出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基本可分为四大类,即状态动词(如知道、想等)、活动动词(如开、推等)、达成动词(如丢、赢等)及完成动词(如打破、建成等)。从界限性理论来看,在此种动词分类中,状态·活动这两类动词没有内在终止点,所以属于无界动词。而与此相对,达成·完成这两类动词具有内在自然终止点,所以属于有界动词。很多汉语语言学学者已经指出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用于“把字句”,一般来说,达成·完成这两类动词可直接用于“把字句”中,而状态·活动这两类动词不能直接用于“把字句”中。如:
(2)×他把车开。(活动事件)
(3)×我把张三恨(活动事件)
(4)○他把车开走了。(达成事件)
(5)○他们把房子建成了。(达成事件)
从上述例文对比来看,例(2)(3)很明显是不符合汉语语法习惯的,只有改成例(4)(5)所示,加上“走,成”等成分,“把字句”才合格。这正是因为“把字句”的有界性所引起的。陈忠等语言学学者也指出“把字句”可以说是典型强势的有界性结构句子。其有界性与状态·活动动词所表示的活动事件相矛盾,与达成·完成动词所表示的达成事件相辅相成,故例(2)(3)不成立,例(4)(5)成立。
4 从认知限界性理论来看“把字句”与「を格」连语的对应关系
奥田氏指出在“动作作用于对象” 「を格」连语中,「を格」名词指代具体的事物,他动词所指示的具体动作对其施加物理作用。这种连语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本文将依次对其进行分析。
变样
在现代日语中,变样连语是指具体的动作对物施加作用,使其样子产生一些变化。这一类动词主要是「開ける」(打开) 「干す」(晒干)等这样的动词。例如:
(6) 僕はその手紙を破り捨て?もう二度と彼には手紙を書かなかった(ノルウェイの森)
译:我把这封信撕得粉碎,此后再未给他写过信。
(7)僕はその四枚の便箋をきれいに畳んで用意した封筒に入れ?~(ノルウェイの森)
译:我把四枚信纸工整地叠好,塞入信封。
关于变样动词,奥田已经对变样动词中的动作动词和变化动词进行了区别分析。本文将直接采用他的分类方法,不再进行详细分析。上述例文中的 「破る」(撕烂)「たたむ」(叠好) 等动词很明显属于变样变化动词,从界限性来看,此类动词具有自然的内在终止点,故被称为有界动词 。进一步讲, 如例(7)「手紙を破り捨る」(把这封信撕得粉碎)这个连语表达一个事件达到“碎”这个结果,具有明显的终止点。可以说这类连语又都属于达成事件,所以变化动词构成的变样连语基本都能对应汉语的“把字句”。
但是,我们不能认为现代日语中所有的变样连语都对应汉语“把字句”。从以下例文对比来看,我们可以得知两者之间有某种程度的区别。
(8)李さんはリンゴを食べる。
译:○李四吃苹果。×李四把苹果吃。
笔者认为这个例文就不能翻译成汉语的“把字句”。因为「食べる」(吃)表示单纯的动作,不存在内在的终止点,属于变样活动动词,即无界动词。而且「りんごを食べる」(吃苹果)这个变样连语归为活动事件,与汉语“把字句”的有界性相矛盾。因此,活动动词构成的变样连语不能对译成“把字句”。
附着
在现代日语中,附着连语是指动词表示的动作把第一对象附着于第二对象上这样的关系。这种连语为了获得所表意思的完结性,一般都要加上由「二格或ヘ格」引起的表示第二对象的名词。基本由「いれる」(放进)「おく」(放置)「くわえる」(加入)等这类附着动词构成附着连语。例如:
(9)僕はそのあいだガラス窓にずっと額を押しつけて目を閉じていた(ノルウェイの森)
译: 我一直合起双眼,把额头顶在电话亭玻璃上。
(10)緑は氷を口に入れてしばらく舐めていた?(同上)
译: 绿子把冰块放进口里,含了一会说
正如以上例文所示,附着连语与“把字句”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从界限性理论来分析,附着连语中由「に、へ」引起的第二对象作为移动距离或地点,表示结果性,即这类动词拥有自然终止点,表示的事件特征为达成事件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笔者认为附着连语基本可以对译成“把字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脱离
脱离连语是指「を格」名词所表示的第一对象接受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作用,从第二对象脱离出来。第二对象一般是由「から格」名词所表示的。这类连语一般由「おとす」(掉下)「とりはずす」(取掉)「とる」(去掉)等脱离动词组成。例如:
(11)歯を一本一本取り外して洗っているんじやないかという気がするくらいだ?
译:真怀疑他是不是把满口牙一颗颗拔下来刷洗一遍
(12)私は彼の顔から手を離して
译: 我把手从他下巴挪开。
由上述例句所知,脱离连语可是说是与附着连语所表示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一种表达方式,很明显这类连语与附着连语一样,翻译成“把字句”的情况占绝大多数。同样,从界限性来看,脱离动词具有自然的内在终止点,属于有界动词,同时所表示的事件属于达成事件。因此,基本上都可以和“把字句”对译。
然而奥田氏也指出个别脱离动词在变样和脱离之间,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界线。如下文所示:
(13)百姓はいねをかるためにふりあげる鎌~(百姓为了割水稻~)
笔者认为把此例文翻译为“为了把水稻割断……”的话,很明显不自然。例文中的「いねをかる」(割水稻)这个连语主要强调的时动作活动,没有自然终止点,属于活动事件,有悖于“把字句”的有界性,故不能对译。
移动
移动连语主要是指接受动作作用的物体只发生了空间位置的变化。由表达场所的「に格或へ格」、「から格或まで格」名词所展开,整个连语意思具有完结性,故可以理解为达成事件。一般由「あつめる」(集合)「移す」(移动)「運ぶ」(搬运)等这类移动动词组成移动连语。例如:
(14)僕は早めに屋上の洗濯ものをとりこんで新宿に出て街を歩いて時間を潰すことにした
译:便提早把天台上晾的衣服收回,跑去新宿逛街来打发时间。
(15)僕は掃除用具と餌の袋を納屋に運ぶのを手伝った?
译: 我帮忙把清扫工具和饵料袋收进小仓房。
如上文所示,我们可以看出移动连语几乎都可以和“把字句”对应。这类连语中由「に、へ」格名词表示移动距离或目的地,表示结果性,即这类动作因为有自然终止点,所以属于达成事件。所以笔者认为这类连语对译成“把字句”也是理所当然的。
接触
接触连语是指动作作用于「を格」名词,却未引起变化,只是单纯的接触。这类接触连语一般由「いじる」「もむ」「はたく」等动词构成。接触连语一般与“把字句”不对应,从以下例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不能对译。
(16)椋鳥が早春の空の一角をかすめるように
译:(如同椋鸟掠过早春天空的一角, ×如同椋鸟把早春天空的一角掠过)
(17)そのあとを二十二人の親族がてんでに数珠をもみながらついていった
再后面是二十六个死者家族的送葬队伍,各自手持念珠。
译:(○手捻佛珠,×把佛珠捻~)
以上例文为什么翻译成“把字句”会出现不自然的现象,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界限性。接触连语所表达意思不在于动作到达自然终止点,而只是强调简单重复的动作,故可被理解为活动事件,可以说是与“把字句”的有界性相矛盾。
结果性组合
结果性组合连语和接触连语相同,一般与“把字句”不对应。这类连语强调的是动作,属于活动事件。例如:
(18飯を炊く。○做饭×把饭做。
5 结语
本文根据认知界限性理论,对日语中表达“动作作用于物”的「を格」连语与汉语中的“把字句”进行了探究,对比分析了其对应关系。并从认知角度阐释了其成因。依据以上分析,笔者总结了两者间的对应关系。
此外,本文主要是以奥田氏论著中出现的“动作作用于物 ”的「を格」连语为中心,与汉语“把字句”的对应关系进行对比考察。但尚未涉及连语动作作用于人或事等「を格」连语,今后将深入此研究,基于认知界限性理论,以「を格」连语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更系统性地考察与汉语“把字句”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奥田靖雄.『を格の名詞と動詞との組み合わせ』[J].『日本语文法·连语论(资料编)』むぎ书房,1983.
[2]楊明.「限界性による事象タイプの転換」[J].『人文社科科学研』第16号, 2007.
[3]马庆株. [J].《中国语文》 第2期,1981.
[4]陈常好. “を”格连语与“把”字句[J].《日语学习与研究》第4期, 1991.
[5]沈家煊 . “有界”与“无界”[J]. 《中国语文》第5期, 1995.[6]张厚振.基于最简方案的“把字句”思考[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第3期,2004.
相关推荐
[吴伟华] 关于广场舞文化发展的探讨
[灵惠] 关于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几点建议
[柯媛媛] 关于完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杨炳龙] 关于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探讨
[万显伦] 关于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
[姚婕] 关于建立动物防疫档案管理对策分析
[孙艳丽 齐万昌] 关于航海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魏巍] 关于推进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李桂兰] 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双宾构式的比较研究
[顺玉] 关于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讨论
[李春茂] 关于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思考
[童世华] 关于如何做好我国科普图书的思考与探索
[敖丽梅] 关于幼儿数学教学的探讨
[黄永明] 关于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
[孟丽群] 关于信息技术发展影响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