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黄智勇 | 字数:3227 | 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结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现代化新丹徒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于2015年3月至4月间,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对丹徒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访问148人,有127人接受了调查。从事非遗工作的人员有19人,其他人员108人。其中12岁到18岁之间的人数占11%,18岁到30岁之间的人数占62%,31岁到40岁之间的人数占12.6%,40岁以上的占14.4%。

1 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我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一是内容丰富,分布广泛。从总体状况看,丹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总量、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都是十分喜人的。总资源从105条线索中普查到76项,涉及到10大门类。丹徒区政府2008年7月公布的全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徒政发〔2008〕73号),共计44项,分布在全区下辖的7个乡镇、2个园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宝堰镇、世业镇为主。

二是喜闻乐见,群众喜爱。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上党挑花”, 流传于镇江南乡上党镇及其周边地区,是当地妇女日常习作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它以土布或麻布做底布,以棉线做绣线,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纬线网格上,形成色彩绚丽、明暗错落有致的各种图案,洋溢着浓浓的乡间情调。

三是底蕴深厚,特色显明。如“董永行孝”之事,始见于东汉末年武梁祠石刻画像。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魏.曹植《灵芝篇》。东晋.干宝《搜神记》中,神女开始演变为织女。《搜神记》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时间的流逝演绎出各种故事版本,但故事的发生地——槐荫,却始终没有改变,故事的主要情节也一直延续至今。“宝堰双推车舞”,是丹徒区宝堰镇坞村一带在清明前南宫庙会庆典活动中表演的传统节目,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四是技艺精湛,知名度高。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形成了一批在区内外乃至全省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品牌项目。如“丹徒南乡田歌”,主要有耕田的“耕田嘞嘞”,插秧时的“插秧田歌”,打麦收获时的“打麦号子”,耥草劳作时的“耥草田歌”,车水时的“车水号子”等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丹徒区文化馆根据上党、上会、宝堰、荣炳一带的车水田歌,创编的独幕民族舞蹈《车水号子》荣获镇江市歌舞曲艺调演创编一等奖,并应邀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华东片)的演出,受到了中外行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南乡田歌》参加2007年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 评比,获群星大奖,同时获创作奖。

目前,我区有4个项目被列入了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个项目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认识不深,保护意识有待增强。近年来,我区逐步落实政策、组织、设施、资金四大保障,为非遗保护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少数部门领导),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另一方面,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近出现的名词,而且对其划分还不是很明确,加上宣传不够到位,尤其社会上,许多老百姓还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概念,全民保护意识不强,民间文化保护还没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人员缺乏,保护工作有待落实。首先,我区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常工作,就仅仅依靠区文化馆一个部门,工作人员也是由区文化馆2名工作人员兼任。这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其次,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摄录、照相、记谱、文字撰写、音像资料制作人员缺乏,使许多资料不能有效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再次,传承后继乏人。目前我区建档的传承人两百余人,有20%已是古稀老人,尚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已屈指可数,或年事已高,或生活困难,再不做好传承的工作,将有失传的危险。

三是经费紧缺,保护财力有待投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财力支持远远不够,使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遭遇各种制约。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发掘、整理、评审、研究等工作量大面广,如果经费得不到保障,这些工作将无法顺利实施。其次,珍贵资料、实物的征集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刻不容缓,急需经费支持。再次,重大项目的传承因缺少资金扶持而面临断层。据了解,我区许多民间老艺人生活窘迫,平时仅能维持生计,根本无法带徒授艺,加之继承人匮乏,难以发扬光大。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展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等等。而我区,除了上级补助的少量经费外,财政没有落实专项经费,全靠文化部门挤占办公经费勉强应付,确实无法解决诸多的实际问题。

四是发展失衡,保护措施有待多样。我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6个项目中,只有极少数地区的极少数项目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如“丹徒田歌”。以孙阿英为代表的丹徒田歌手,近年来将原生态的丹徒田歌进行整理加工再创作,把田歌搬上艺术舞台。三山中心小学、三山幼儿园将丹徒田歌纳入校本课程,在孩子中学唱丹徒南乡田歌,带出了一大批小田歌手,使丹徒南乡田歌不断传承与广大。三山中心小学致力于丹徒南乡田歌的搜集与研发,编排的田歌节目四次登上中央电视台,五次荣获全国一等奖,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大放异彩。

3 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完善保护机制。建议区政府特别是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根据我区实际,出台《丹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严厉打击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违法行为,构筑法律的安全“防护网”。要及时调整区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进一步明确责任,明晰任务,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衔接和落实。要借鉴外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不断加强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使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要坚持既定方针,厘清保护责任。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保护和抢救。要组织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次普查,实行分级保护制度,逐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确实施保护的单位及各自权利,落实各自责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以现代化电子的形式分门别类的整理好、留存好、保护好我们珍贵的历史资料。

三要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保护动力。要继续增加投入,设立丹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重点补助扶持濒危项目及生活困难的重要代表艺人、优秀传承人和传承单位的奖励。要在政府宏观指导下,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手段,依靠民力,启动民资,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开发。

四要培养专门人才,壮大保护队伍。建议区委、区政府支持职能部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岗位,调配专业人才负责此项工作。引导民间艺术家协会等社团组织,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支持民间艺人在创新题材、开拓市场上狠下功夫,使一些具有较大生存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要加强对专业人才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教育培训,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把技艺传给后辈,培养接班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