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勒庞的《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开端,但后人对此褒贬不一,十分值得探究。在此,笔者从科学性、书中有趣的观点等方面对本书作一些分析,并且简要对勒庞这本有关群体心理的书作出评述。
关键词:勒庞;群体心理;科学性
1 是否具有科学性
似乎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争论:《乌合之众》是否具有科学性?社会科学研究是从理性认识出发,经由研究假设、经验观察、归纳概括或检验假设这几个阶段返回到新的理论认识。勒庞被后人奉为“群体心理学创始人”,有着“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之称。的确,虽然他生在19世纪中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其生活年代飞速发展,但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地看到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痕迹。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社会科学研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新的方法,越来越注重经验概括、实验比较、数量分析和定量统计等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学科(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在此期间先后形成了现代社会科学独立的研究框架。而勒庞使用的方法仍然是案例分析法,并且没有数据分析,没有定量研究和实验比较。
《乌合之众》本非科学著作,没有相关数据支持,但有它有科学性。因为使用了案例分析法,相关案例分布以法国为主。勒庞还在特例分析中,引用了英国的案例(勒庞认为英国人是世界上最理性的国家,但同时无法摆脱宗教等群体心理的魔咒),引用了拉丁美洲的案例(拉丁美洲是世界上最不理性的国家,无法摆脱巫术和群体心理的魔咒),特例分析说服性强。相关引用也是可考据的,有一定的抽样代表性。在没有数据验证的情况下,乌合之众对全球的案例分析比较全面,说服力强,逻辑推理较为靠谱。
2 几个有趣的观点
《乌合之众》此书条理较为清晰,笔者在此不赘述。在此书中笔者择取了几个较为新奇有趣的观点,结合理论与现实谈谈笔者对它们的看法。
2.1 “观念不存在等级制度”
勒庞在谈到“如何让群体接受新观念”时这样说:只有简单明了的观念,才能被群体所接受,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简单明了的。想要让它更容易被群体所接受,就要对其来一番彻底的改造,使其更加通俗易懂。特别是那些高深莫测的哲学或科学观念,以群体低劣的智力水平是根本无法接受的。因此,对它的改造也就来的更深刻。
这个观点的有趣之处在于:提出观点的人是有等级之分的,而此人站在自身阶级立场上提出的观点却“不存在等级制度”。这里并不是说这个观点照顾到了全人类、普遍阶级或各种制度的利益和诉求,超越阶级与制度;而是说要使一个观点广泛流传,必须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概括其思想,哪怕是最深刻的思想。否则群体自身的素质难以理解这个观点,其传播必将受到群体教育水平的阻碍。勒庞以17世纪俄国彼得大帝的全面改革为例,当时来自西方的科学思想与技术都受到了群体各方面的抵制。因为群体的智力水平无法接受一套复杂的变革观念。于是彼得大帝将改革化为了最粗俗最简单的形式——减掉男性臣民的胡子。当时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崇拜胡须的风尚也是东正教教会造成的。彼得由剪胡子开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加强皇权,限制教权。事实证明,这一简单通俗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国共两党革命时期的宣传也是如此。国民党内知识分子较多,国学文化素养深厚,其宣传多采用古文,含蓄且深刻;而共产党多采用白话文,言辞激烈富有感染力。结果共产党的宣传效果远胜于国民党。
这些例证并不说明观点是没有阶级制度的,而是意在说明:观点只是一种价值取向,群体不因为观点提出者的阶级身份就认可或反对观点。而要使观点被群体接受,观点提出者需要考虑群体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而大多群体的知识水平是不高的,这就需要对观点进行简化或庸俗化以适应群体的接受能力。所以在笔者看来,在大众群体中广泛流传的观点不一定是最深刻最有科学价值的,反而是不那么为人所知的观点也许是更具科学性、更深刻的。
2.2 “群体首先需要一个上帝”
勒庞把宗教归在了群体偶像崇拜的范畴内。他认为偶像崇拜有以下五大标识:
第一,偶像总是凌驾于信徒,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一点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信徒总是盲目服从偶像的命令。
第三,信徒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对偶像规定的信条进行讨论。
第四,信徒有着狂热的愿望,希望把偶像的信条广加传播。
第五,信徒倾向于不把接受它们的任何人视为仇敌。
他认为当群体的感情符合第一项标识的时候,这种形式就等同于宗教,而这种感情就变成了宗教信仰。他在此分析了宗教的表现,但是没有分析宗教产生的原因。
笔者认为宗教产生的原因有三: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心理根源。
自然根源就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程度非常有限,他们不明白自然中的许多现象,并且这种无知带来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恐惧。于是他们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人们看不见的、无法理解的世界,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人类的命运,于是他们对这种力量产生了崇拜和信仰,后来又将之人格化作为神来顶礼膜拜,,这就是早期宗教的诞生。
社会根源就是人类进人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所造成的社会苦难。人民大众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感到十分痛苦,但是又无法摆脱现实中的这种痛苦,于是通过诉诸神灵以减轻痛苦甚至试图得到来世的幸福。而统治者不想改变现行的社会制度,同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支持人们通过宗教宣泄内心的痛苦与不平。
心理根源就是在宗教活动中被满足的情感与社会交往的需要。 勒庞认为“只要有了宗教感情,群体的妄想和偏执就被激发出来了。”由于宗教使信徒认为自己掌握了现世或来世幸福的秘密,所以信徒们不再畏惧现世的权威和力量,他们一切目的就是追求现世或来世的幸福,为此他们不惜偏执地毁坏所有的现实构架。
勒庞断言:“任何一桩惨案,总是群众所为!”没错,但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说“任何一桩惨案,总是人所为”呢?勒庞承认人类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即社会历史的构筑者。但社会之中的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勒庞如此断言,只看到了群体的暴力现象,没有揭示出群体暴力革命背后的原因。人的理性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比如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去经商、炒股;比如受到政治利益的驱动去推翻或建立一个政权。尽管除了理性行为之外,人们还受冲动等情感的驱使,比如受到民主情感的驱动去保家卫国。一项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原因,不管人是出于理性还是受情感支配。此外,另一个反驳此论断的理由是:群体造就的不仅仅是惨案,还包括国家光复、财富创造、科技进步。“惨案”是一个带有立场色彩的价值判断,对一方来说是惨案,对另一方来说可能是光荣。勒庞在下论断的时候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不达到科学与中立,这对学术研究来说是一个缺陷。他站在远离人群的高处,从上帝视角俯视人类的一切活动,批判人类的一切立场与情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反社会的:群体如此愚蠢、冲动,难道不只有孤立的个人才能保持理性吗?但是,他没有作出回答,给我们留下了这个百年的谜题。
2.3 “世界上绝不会存在着一个明智的议会”
勒庞这样说到:“我们必须要下一个结论,在这个世界上,绝不会存在着一个明智的议会,除非这个议会只有一名议员。”勒庞认为,议会具备了群体的普遍特征,也就连带会犯群体的的大部分错误。但是议会的构成较为特殊,所以会有独特的表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议会总是将意见简单化。这和笔者之前论述过的“观点没有阶级之分”一样,在这里议会的意见就是一种观点,而简单化的过程就等同于观点的低俗化的改造过程。即便是在议会中,也不是所有人都智力超群。想要使自己的意见被人认同,就需要让人听懂自己的意见,所以简单化是意见在传播和说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倾向。
在谈到议会的影响力时,勒庞认为领袖需要对群体心理了然于心,必须知道如何对群体说话,善用激烈的排比句式、反问句式来振聋发聩。笔者认为每次聆听议员演讲时都会面临一个抉择:坚决保留自己的理智还是将自己的理性交付于演说者,任凭思想随波逐流。前者要求听众时时刻刻运用自己的大脑,思索演讲者每一句措辞的合理成分,判断他是在妄自断言还是作出符合现实行为的解释。这样简直是对耐性和理智的考验!而后者往往容易得多,任凭自己的思想如同大海上的船只,随着风雨游荡,飘到何处是何处,不去抵抗,不去反驳,就像电影《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随着暴风雨的节奏在空旷的宴会厅里弹着钢琴,并与未固定的钢琴一起在大厅中自由流淌。这就是融入群体的快感,放松理性,充满激情,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曾体会到。
3 对《乌合之众》的评价
初读这本书,对其中彻底的偏见简直无法容忍。《乌合之众》完全颠覆了在我们看来无比寻常的“理性人”的假设,将群体的智力与行动贬低得一文不值。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是抱着“挑刺”的心态,时时刻刻在质疑勒庞的论断。但是看到勒庞举的法国的案例,我有些明白为什么勒庞会这么不信任群体了。
作为一本成书于19世纪的书,《乌合之众》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色彩与历史局限。当时法国政局动荡混乱,人民生活风雨飘摇。勒庞目睹了政权走马灯似的更迭,随后他也亲眼目睹了优柔寡断却好战的煽动家布朗热的崛起。政治事件一幕接着一幕,人群狂热而躁动。勒庞身处法国的乱世,宗教、王权,都成了群众力量合力解构的目标,此时的群众运动,其破坏力指向明确,但关于建设的方向却远未达成共识。不仅如此,在当时的法国,组织、疏导和制衡群众力量的制度条件也未曾形成。由此,群众力量所表现出的破坏远大于其建设,这无疑大大加重了勒庞对理性人假设的不信任。
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勒庞和他的《乌合之众》。勒庞这本书一版再版,不是因为它有严谨的论证方法和科学性,而是因为它填补了“空白”,赋予了世界上某块空白之处以色彩。《乌合之众》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它严格的遵守着范式,而因为它具有鲜明色调的个人智慧的光芒——勒庞的智慧与思索,而这些东西通常是无法通过逻辑和科学来解释的。再说说勒庞的极端。一个将自己的思想推向极端的思想家才有可能拓宽人的认知领域。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许多学说和思想的世界,我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思想的影响,这有可能使我们的思想成为他人思想的中和物。就好比物体受到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同样大小的力会停留在原处,思想也是一样。所以只有硬着头皮,费尽全力往南墙撞去的思想家才会带领我们的思想离开中和点,勒庞就是这样一个人。你赞同他也好,你不赞同他也罢,只要你读了这本书,你就翻阅了一遍他的人生,他的思想也在你思想中留下了痕迹。历史不断发展,人类换了一批又一批,而群体始终存在,他们的智慧和愚昧也将存在。趁勒庞的思想还未堙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再将他读一遍吧。
最后,感谢所有为人类认知领域作出贡献的思想家,更感谢堙没在时光洪流里的思想家和群众,是你们造就了历史,让我们能够去回顾和缅怀。而我们,终将成为别人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6月
相关推荐
[朱青 杨琳琳 曹] 叫号机问题的人机学评析与改进设计
[课程教育研究] 让评析题“翻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