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会云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于人伦感情而产生的人伦关系,“父慈子孝”是人性的体现,但孝的内涵却非常宽泛,作为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孝在当代的内涵,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孝文化 大学生 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076-02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承担着社会建设的重任,肩负着振兴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生力量,更是我国在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大学时期,是青年人责任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笔者从传统文化的视野出发,认为在价值多元化、信仰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及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正确理解传统孝文化的内涵,树立现代孝道观念,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价值意义。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责任是指与某种特定的社会角色或机构相联系的职责,指分内应做之事或没有做好分内应做之事而应承担的否定性后果。”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自然必须担当一定的职责。这是由人作为社会人的特性所决定的。康德赋予责任以道德的意义,他说,“每一个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
责任意识则是主体对所担当的责任的一种自觉状态。即主体对分内应做之事的认可及担当的心态。
社会赋予主体责任,主体履行责任,这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保证,也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个体对于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以个体的责任意识来驱使的,个体责任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程度。
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等。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
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是社会的活力和希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他们受当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具有民主、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等现代观念,大多数对自己的责任也有一定的认识,其主流表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担当,是令人满意的。但一些大学生则责任意识缺失,责任心不强,或当多元价值发生冲突时,责任选择迷茫,其主要表现为:
1.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方面,表现为不能自觉的将个人利益纳入到国家民族的利益之中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间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大学生崇尚知识、崇尚进步、崇尚文明、追求自身的发展的要求,使他们容易忽视国家十几年来对他们的付出,只要有利于自己,即使国家需要,也不愿担当起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有的甚至损害国家民族的利益。传统士大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社会担当意识弱化。“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在全球一体化的观念下,在当代大学生的观念里逐渐淡化。
处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公平、竞争、权利意识被无限放大,却忽视了法制、义务的要求,倡导民主与正义,往往忽视程序的正当性,这些,其实都是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
2.对公共生活领域的责任方面,表現为不能自觉身体力行公共道德义务
现代社会的人本思想,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观念,使大学生往往忽视公共道德领域的责任。主要表现:一是缺乏尊重他人的责任意识,公共领域,无视他人的感受,我行我素,自认为与他人无关。如公共场合着装暴露、大声喧哗、言语粗俗,动作夸张的表现。二是缺乏大学生示范引领的责任意识,将自己等同为社会普通人士,不加辨识,盲目从众。如拥挤抢位、翻越道路护栏、便道穿越。三是缺乏环境责任意识。乱抛垃圾,乱涂乱画。另外,爱护公物,节约资源等往往被认为是小节小德而被忽视,其实都是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
3.对家庭的责任方面,表现为忽视家长的感受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末期及00后的,独生子女或少子女的家庭背景,使已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成为可能,加之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父母正处中年,对孩子的依赖不强,应试教育,孩子就业的压力,家长几乎无一例外地承担起了能为孩子承担的所有,于是孩子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就更多的享受了在家庭中的利益,而忽视了父母的感受,忽视了自己应尽的义务。
4.对个人的责任方面,表现为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淡化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家庭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富裕程度不断提高背景下,受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沉迷享乐,或者美其名曰,率性而为,彰显人性,而忽视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忽视对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追求。
三、传统孝文化在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可以有多种途径,如法律要求、制度约束、社会提倡等,但通过孝道教育不失为很好的一个途径。
“孝”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对孝的解释可以看出,孝是子女与父母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子女一侧而言,应该善于侍奉父母。其实从古到今,人们基于天性,对父母都有孝敬之心,但如何孝敬,却不是谁都知道的。《论语》中,就记载了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的记载,足以说明对孝的真正内涵的理解不是简单的问题。《孝经》总共十八章,以孝为中心,较为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这一关于孝的论述,赋予它现代文化、社会的含义,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珍惜生命,爱护身体的责任意识
《孝经》开宗明义章首先就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个人的孝,首先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开始。弟子规也讲到“身有伤,贻亲忧”,《论语》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都说明了,让自己的身心健康,就是对父母孝的一个方面。而那些不珍惜生命,因生活、学习、情感的挫折而放弃生命、毁伤身体的,是缺乏对父母责任承担的表现。而一个人的健康,对自己来说,更是幸福人生的基础。
相关推荐
[宋松] 浅谈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及概况
[赵滟] 重庆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摆手舞的保护现状研究
[肖永菊] 浅谈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作用
[薛晨光 李姝] 浅议成都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
[刘雅琼 王欢] 中国高铁发展战略
[张羽] 从中国科学社史料整理看档案价值链的构建
[陈飞飞] 浅析陈光甫对近代中国旅游业的贡献
[程亚慧 邱欣 黄] 分析犹太文化发展中犹太人的信仰矛盾
[吴伟华] 关于广场舞文化发展的探讨
[灵惠] 关于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几点建议
[翟宇婕 董美娟 ] 论岫岩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
[李晶] 试论先商文化辉卫类型
[哈斯达来] 抓好基层文化建设促进农牧区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曾艳红] 井冈山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
[马庆然] 白人文化冲击下的黑人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