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在项目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积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优势,让幼儿在“发现—假设—验证—解决—再发现”的反思过程中不断积累与巩固经验,带领幼儿主动探究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促使幼儿能够有效养成文化传承与理解意识。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传统文化;自主探究
一、问题提出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它是通过纱、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再进行染色,形成一定图案花纹。技法不同,花纹千变万化。在大班上学期一次美术活动《纸上生“花”》中时,小朋友们就对这项工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此次活动的开展埋下了伏笔。案例真正开始实施的契机则是有一天,班上一位小朋友穿了一件五彩缤纷的外套回来,班上的小朋友都议论纷纷:“衣服的颜色好漂亮呀?”“我也想有一件染色的衣服!”在小朋友们的讨论后,他们提出可以采用“扎染”工艺制 一块图案新颖、染色均匀的扎染布料?因此围绕着这个驱动性问题,我们的项目展开了。
二、实践与探索
(一)基于驱动性问题,引出项目主题
1. 播放“扎染”视频,引起兴趣。在班级播放“扎染视频,观察幼儿是否真正关注和并且感兴趣,鼓励幼儿分享、讨论已有经验。
2. 设计任务单,经验整理。提供相关的任务单,与幼儿聊起关于“扎染”的话题,搜集幼儿关于“扎染”的发现与问题,通过集体分享活动交流发现,获得有关“扎染”的认识。
3. 头脑风暴,经验迁移。引出项目主题“如何采用“扎染”工艺制作一块图案新颖、染色均匀的扎染布料”,引导幼儿在思维碰撞中利用和迁移已有经验,形成自己对“扎染”的理解和解释。
4. 确定可行性,预设项目地图。教师梳理、发现幼儿的关注点,绘制项目网络图(图1)。
(二)基于问题解决,引发深度学习
围绕项目的驱动性问题,即:“如何制作一块图案新颖、染色均匀的扎染布料?”整个项目划分为4个核心任务展开。
任务一:扎染知识大调查
1.设计任务单。“以绳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除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这就是扎染。为了让孩子们对这项工艺有基础的了解,我们利用多媒体,欣赏了不同时代的扎染作品,看着手工艺人们神奇的双手下勾勒出的美妙图案,一瞬间孩子们对扎染产生了更加迫切的探究欲望。小朋友们好奇地展开了调查。
2.家园合作。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进行调查后,发现扎染的必备材料是:皮筋、棉线、布、染色剂、染料、夹子、不同形状的物体等。在欣赏扎染作品时,孩子们发现方巾上的花纹、图案和风格各不相同。在老师的介绍下,孩子们发现主要扎染分为云南白族扎染、巍山彝族扎染、四川自贡扎染等。
在本任务中,小朋友们大致了解了扎染制作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家庭调查的方式,小朋友们体验了如何使用调查法进行初步探究,在帮助幼儿积累本项目知识经验的同时,培养幼儿初步探究能力。
任务二:扎染炼成记
通过讨论孩子们发现:染色的首要技巧是要将我们所需的颜色先提炼出来。这时孩子们便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用研磨、榨汁、蒸煮等方法对不同的颜色进行了提取。火龙果、紫甘蓝、红石榴、绿菠菜、桑葚......孩子们对不同颜色进行了提炼,通过不同的提炼方法获得了特殊的染料后,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染布了。
实验后的结果和大家想象的效果相差甚远,不同染料染出来的布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氧化后仍然会变色,并不能呈现出染料原本的颜色。问题尚未解决,探究仍需继续!带着疑惑和好奇,孩子们一步步走进了传统染色工艺——扎染。孩子们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了捆扎的方法和相应图案之间的秘密。在视频教学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左折折,右折折,最后通过皮筋、绳等工具,对布进行扎、缚,再加上老师从旁亲手示范如何折叠,如何扎紧,孩子们默默把这些小技巧记在了心中。同时也摸索了扎染的基本步骤:浸湿、扎结、染色、冲洗、拆解、晾晒。
通过本次任务活动,小朋友们完成了关于扎染制作的知识建构。在看看,摸摸,折叠,扎结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实际感知,初步掌握扎染设计、制作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不足的地方在于大部分幼儿在折叠,捆扎布料时,受老师示范影响,花样较为单一,后续需要给予幼儿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积极探索,大胆想象。
任务三:扎染初探
1. 问题的出现。一浸二扎三染四洗五拆六晒,孩子们根据前期学习到的经验一步一步开始自己的扎染之旅。随着操作一步步进行,一些小朋友的脸上渐渐出现了难色。“皮筋该怎么扎呀?为什么我一直扎不好。” “我也是,扎皮筋好难呀!”在第一次扎染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当他们使用皮筋进行捆扎时,扎皮筋成为了孩子们第一项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
2. 解决与再探。经过研究讨论,操作实践,一些孩子慢慢通过探索找到了扎皮筋的诀窍,在共同探讨下,我们概括为:一拉二翻三撑四套。
3. 探究捆扎的替代材料。潼潼:“我好像有点会了,可是,我还是觉得有点难,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吧。” 淇淇:“老师说,皮筋的作用是用来做间隔,那么除了用皮筋,是不是还可以用别的材料代替呢?”火火:“那我们一起在教室里找找还有哪些可以替代的材料吧!”同时,因为扎皮筋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孩子们如上的讨论。于是小朋友们开始在教室寻找捆扎的替代材料。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扎染,通过初步简单的实践操作,大部分幼儿基本能够掌握扎染的步骤。同时孩子们也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作品的图案过于单一,颜色不够均匀。
任务四:扎染高手养成
1. 绘制设计图。根据第一次扎染呈现的效果,孩子们对自己的扎染作品有了新的思考:能不能借助工具进行扎染?颜色搭配有规律会不会更好看一点?图案的花纹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设计?怎样使图案的颜色更均匀?于是,为了让扎染出来的花纹更加好看,在第二次扎染的前期,小朋友们就利用画笔做了计划,设计了自己想要扎染的纹样,扎染时有计划有目的的去设计花纹。同时,我们增添更加丰富的材料,期待更加令人惊喜的改变。
2. 测量与裁剪。小朋友们开始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再次扎染,那么,根据设计图来进行扎染,具体需要按照哪几个步骤来呢?
子瑶:“这块布太大了,不是我想要的大小,我要把它裁一裁!但是该怎样剪出我想要的大小。”果果:“我们可以量一量呀,用尺子量出长度,再画好标记,就能剪出来了。”玥玥:“对呀!可是我们都要用尺子,教室里尺子没有这么多,我们得想个办法!”于是,小朋友们开始寻找教室里可以作为尺子使用的物体。孩子们利用找到的材料,对布料进行测量,并做下记号,进行裁剪。小朋友们拿着自己裁剪好的布料,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始了第二次扎染体验。
对初步作品进行分析后,小朋友们据设计标准(图案新颖、染色均匀)进行了评估、改进,并再一次进行扎染制作。相对于初探时的表现,在本次任务中,小朋友设计时更加重视作品的设计标准了,操作时更具计划性,遇到问题会更加积极沟通、合作,寻找解决方法。
(三)基于现场展示,分享项目成果
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班级里多了好多小朋友们扎染出来的作品,这些扎染布料很漂亮,但是它有什么用呢?小朋友们看着教室里鲜艳的作品,心里又冒出了疑问:我们能否面向幼儿园的所有小朋友、老师展示我们的作品呢?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开展一次”项目成果展览会”,通过自主讨论的形式解决了在哪里开展?内容如何选定?等问题;最后展览内容主要有:作品观赏、扎染服装秀、体验扎染工艺等。
分享、表演结束,孩子们邀请小客人一起来共同体验扎染,一块小小的方巾,在大家的手中通过折叠与捆绑变成不同的形态,在不同染料的加持下,便开始绽放出新的艺术。
三、评价与思考
评价是项目实践的方向。在扎染课程项目化过程中,孩子们在“做中学”“做中研”“做中用”,边研究边实践,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通过教师评价、幼儿自评或他评、家长评价等进行整体评价,凸显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价值。
在这场有趣的“扎染”旅途中,孩子们从新奇到喜欢、投入,在项目化学习中选择不同材料、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测,识别问题,在材料调整、方法探索中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提升“扎染”的技术和经验,扎染出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教师充分尊重幼儿自发的、个性化的表现与创造,与幼儿共同感受颜色、花纹、工具之间组合带来的艺术盛宴,共同探索了扎染的玩法和用处。小小的一块布,在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下,勾勒出美妙神奇的图案,每一幅独一无二的作品带给孩子们的都将是美好童年印记和无限创造力的启发,让这古老的艺术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传承和发扬扎染工艺。
参考文献:
[1](美)苏西·博斯,简·克劳斯.来赟,译.PBL项目制学习[M].中国纺织出版社.
[2](美)丽莲·凯兹.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项目教学法[M].江苏:南京师范学出版社,2007.
[3](美)裘迪·哈里斯·赫尔姆.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推荐
[周静]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谈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管理
[王继荣] 科研项目档案特点及管理要求
[唐家博] 基于FPGA的数字秒表设计
[朱晓倩 张永军] 网络招聘公司手机APP项目风险管理
[何凌玥] 基于创新思维下的环境艺术设计
[江海涵] 论“学习者分析”对教学情境创设的作用
[陈培] 简析项目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胡刘坤] 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口语合作模式研究
[章璐] 基于RFID的智能化档案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贾学芳] 基于新平衡学习的《连锁经营管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刘育玲] 基于电子商务模拟教学系统学生认知采纳行为的实证研究
[马文生] 探究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黄春苗] 基于学习风格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张立恒] 旅游英语课程实训项目的开发与研究
[尹剑梅 薛晨晨] 庭前会议制度: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