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TEAM教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先进理念,是学生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教学方法,随着新课标的推进,STEAM跨学科教学模式正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春雨般地滋润着教学的领地。小学语文是学生接受基础知识的阶段,因此,优化学生的学习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STEAM教育;跨学科学习;思维能力;建构自由;探究问题
前 言
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如果学生并没有思考、整合学科的学习力,那么,他们会陷入学习的死胡同,传统的教学模式被要求服从权威,关注标准答案,定性思维让学生丧失了创造能力,学生机械地吸收着书本知识,这不利于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新课标的提出,指引老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知识,不再用孤立的视野看待世界,以更宏观的格局,将学科与生活联系起来,用问题驱动学习力,用实践满足好奇心,以实现学科生活化的目标。因此,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STEAM跨学科融合逐渐被教育者重视起来。
一、用“问题”激活脑细胞
一节好的STEAM课堂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促进学生大脑发育,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通过不断地思考扩散知识,以点带面,解决的不仅仅是单个实际问题或者解答具体题目的知识点,更强调让学生掌握这种思考方法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更专注、更具主动性和投入性,同时会让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更为透彻、持久,更容易在新情境中进行概念迁移,以达到不同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效果。
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语文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经验和综合素养,单一的学科链已不能满足当下学生之所需,他们需要更为全面的学科网——以语文为主,科学、技术、工程学、艺术、数学等为辅的STEAM特色课程,它们的结合,激活了学生的脑细胞,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完成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世界的思考。
在语文课程中渗透STEAM学习理念,学生能更灵活地从书本丛中跳出来,通过团队合作,设计项目,制定规则,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放到实际应用当中,使语文课程为生活所需,为社会所用,这种学科的“跨界”模式,比“单项”模式更为实在。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我选用了课程整合的办法,将整个单元的课文连成一线,设计成《我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项目化学习语文课程。本单元通过呈现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篇目,了解关键句的意义,并按照自己喜爱的方式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借以表达热爱祖国风光的思想感情。同学们马上有了想法,根据不同的调查方向,分成导游组、旅游规划组、环保组、宣传组、表演组五大组。导游组侧重挖掘祖国值得一去的风景胜地的价值;旅游规划组则把旅游路线规划以及探究可持续发展提上了议程;环保组开始着手准备如何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并通过设计传单、制作环保手作的方式,真正把环保的理念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宣传组根据不同的预算,推出跟团游、定制游、深度游、美食游的不同方案,迎合旅客们不同的需求;表演组根据不同的山水风光,拟编几种具有当地风情的舞蹈、话剧,让游客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俗。同学们都各出奇招,发散思维,都想把项目做得尽善尽美,而老师则在项目进行时,给予他们正面的引导,让他们朝着实用性与便利性的方向,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
学生的头脑风暴在一次次的“提问—解答—再提问—再解答”中,迸发着智慧的火花,通过组员信息的交织,真正建构起跨学科的根基,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老师由课程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我研讨和得出结论,学生或许未能在预期收到明显的效果,但每一次的跨学科设计,都将会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这种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它的激活,将会是学生面对生活、直面人生的内驱力。
二、用“问题”搭建自由梯
STEAM跨学科学习是基于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和能力的整合式学习。它的建构形式是灵活多变、千变万化的。以“问题”为原点搭建学习的自由梯,编织学科与生活相联系的交织网。语文课程的外延性强,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差异认识课程融合的本质,顺应自然,驱动学习的热情,以投入言语的实践活动中。
STEAM跨学科学习往往从一个“问题”延展开来,在探究合作中,根据学生目前的认知,衍生出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给了他们不少的发挥空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着自由的气息,能高谈阔论,凭着自己的本领解决未知的问题,通过融合同伴的想法,使自己的思维更具前瞻性,这就是STEAM跨学科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个单元主要探讨预测性童话的特点——根据故事的发展,可以产生不同的结局,借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我采用课程整合的方式,让学生自由构建小组,同学们分为讲演组、配图组、思维导图组。讲演组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马上以树状图分析故事的结局,并综合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猜测哪种结局会更符合原著,在汇报课上,他们进行精彩的讲演,把故事蕴涵的道理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同学们都惊呼:“语文课还可以这样玩。”配图组根据故事情节努力还原作者意愿,有些同学通过沙画将故事串联,有些同学通过连环漫画的形式,把故事记录下来。课堂的生成,既有语文学科的原型,又保留了美术绘画的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由原来的“听讲”变成了“实干”,能直接提升学生的语言艺术水平。思维导图组则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用画报、分支图等形式,将故事的情节发展简明扼要地列出,很快就能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为续写故事作最精准的猜测。
对三年级学生而言,由于知识面的局限,猜测与推想往往是最为薄弱的,但通过表演(Art)、艺术(Art)、导学图(Mathematics)等形式,学生感觉自己学习的自由度增强了,他们开始在更大的思维空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带来的成就感往往最具有穿透力。
三、用“问题”强化学习核
STEAM跨学科学习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它以一个问题为起点,引发一连串的思考,由不同的解决方法交织在一起,共生出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学习核”,一个源源不断地供应学习再生力的基地。STEAM跨学科学习中的成果展示,往往并不只是要求学生“做出”什么,还要求学生能够“报告”自己和小组为什么这样做、做的过程是什么、经过了怎样的调整,而这些思考和调整的过程涉及对概念、情景中的背景知识、限制条件的综合分析、推理、再设计与创造。
STEAM跨学科学习让知识变得立体化,将古今中外、理论与实践糅合在一起,变成最强“学习核”,任何问题的提出,都应遵循“学习核”而产生。尽管我们的成果呈现并不完美,但只要不脱离“学习核”,并能带动“学习核”朝着更深层的方向发展,那这个课程整合就是有效的。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写事类型的文章,我们要学会概括主要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品质。我将这个单元梳理了一遍,先让他们进行角色代入,想象自己是文中的人物,自己会如何想,怎么办?同学们马上分配好小组,有的化身为司马光,通过故事情景重现、颁布嘉许状、被救小孩的回信设计,宣扬司马光沉着冷静、勇敢机智的美好品质;有的化身为列宁、小男孩、灰雀,用多种不同的人物视角,复述故事内容,以突出强调人物精神品质的目的;有的化身为白求恩,通过回忆录、“我是历史讲评人,我为白求恩代言”等形式,用白描的手法,将历史故事重现。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讲述的故事貌似并不关联,但都是围绕着“主人公情结”的“学习核”展开,每篇文章都有主角与配角,通过角色的互换、第一叙述者与第三叙述者的对比,使学习的主题得以升华。
“学习核”是STEAM跨学科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它有目标的启示,也有定性的指向,对文本的中心解读、内层剖析,至关重要。老师只要找到单元的“学习核”,就能轻松地驾驭整个单元的教学。
结 语
STEAM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程是一项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科,值得深入研究,它以独特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不断将理论生成为实践,让书本的知识真正为生活实际所用。它给学生打造了一个相对自由、文思泉涌的平台,切问近思,思而广之,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用他们的能力互通,提升个人的综合技能。这样的学习,必将引领学生迈入言语实践建构的新台阶,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9(12):4
[2]张绪忠.发展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校本研修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1.
[3]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4]张颖.STEAM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及跨学科融合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年05期.
[5]郭明月.同一主题下小学学科综合活动探索——STEAM课程在小学的实践及创新[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