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冯家传 | 字数:9414 | 阅读:

[摘要]从“0到1”的突破,我们在“新”上深入探幽。“新”,应该是这一年度集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准确的年度关键词,“双减”“五育”“课改”“家校社协育”……随之而来。作为区域教育创新的“领头雁”,要推动集团各校高品质发展,我们在创新理念上提炼“高品格队伍建设”和“高品位课程建设”(合称“双座统建”)经验。一方面,以高质量高标准构建“横纵式”高品格队伍格局(“横”即是师资队伍横向做优,实现内部教师水平“高度”一致;“纵”即是师资力量形成共同体,纵向做强,实现整体师资“优质”呈现)。另一方面,放大课程建设的辐射效应,办好文化课程、基础课程、生态课程,构建良好课程生态,为集团校“高品质发展”提供“圭小新范式”。

[关键词]校本研修;集团校;高品质发展

一、守正出新:吹响集结号,打通“队伍统建”主动脉

要培养“师德好、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新式领军师资队伍,具体的研修提升是重要抓手。因此,圭小教育集团创新集体研修机制,围绕“打造名师、培育骨干、提升整体、均衡发展”的思路,形成“三研一体”(教研一体、研学一体、研训一体)模式,在促进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和培养学科骨干名师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可喜成绩。

(一)优化集体研修——抓实支撑

我们以集体研修“打通”“队伍统建”的壁垒,通过“1+6+N”研修形式(“1”,即一个统建基座——队伍建设;“6”,即六条培养渠道——“理论学习”“专家引领”“外出考察”“论坛交流”“课题研究”“个人自修”六种培养策略;“N”,即N次研修活动),实施统一的研修管理,打造新型成长共同体。如:

1.搭台促成长

一年来,集团承办省、市、区级教学活动、专题会议、专项培训等11次,带领各科任教师积极、深入开展“三研一体”专题研修活动,将“学科理论学习、学科素养发展、教学能力训练”三大项内容有机渗透,整体落实,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式共建系统”和“构织一张共学组织关系网”为举措,促进师资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2.规划践理念

领衔校冯家传校长召开“校本研修领导力的思考和实践”等专题讲座,在学校与教师的发展层面,结合成长经历、办学经验、研学成果,从“领导力”“校长视角”“教师视角”“文化视角”四个维度详尽地阐述了对校本研修的思考,建立与成员校高品质发展相匹配的研修模式、研修策略和评价体系,共同提炼“队伍统建”的经验。

3.交流凝特色

集团以“名师讲堂”发挥“领军效应”。在江门市五邑名师大讲堂”(第三场和第五场)系列交流活动中,我们做出尝试,以“一师一题”课例展示、“一科一策”课后反思、“一校一案”专题报告和专家点评及总结四大环节,发挥了名师示范带动的作用,以点带面,抱团发展,实现“名师引领、团队合作、全员提高、资源共享、均衡互补”,实现学校的新发展。

4.成长有序化

按照计划,我们分科开展了6场“教学活动”,把全体教师大致划分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三个梯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分类、分组培训。

青年教师定位为“锻炼”,通过集团开展的“师徒结对”制度来落实;骨干教师定位为“打造”,通过选拔参加教学比赛和承担教学展示,让其在课例打磨中快速成长。教学名师定位为“成就”,通过牵线搭台,帮助其树立学术权威和名师引领地位。

(二)荟萃专家引领——撬动发展

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引领,它直接关系着师资水平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为此,我们本学年共举办、承办或参与了25场别开生面、具有代表意义的专题活动,邀请各位专家同台研讨,共同提炼教育教学风格、凝炼教育教学主张,创新工作思路。

近一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龚孝华处长、胡志武副处长、刘永林副教授,前教育部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广东省小语会理事长杨建国,小数会理事长鲍银霞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张赛琴老师,广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云鹰,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谢国刚等专家为教师们作专题讲学,为教师的培养、名师的孵化、个人的成长与团队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三)推进三大工程——持续助力

常言道:谋定而动,方能笃行致远。一年来,集团以“广东省冯家传名校长工作室”和“广东省胡务娟名师工作室”为重要渠道,先后到5所成员校进行考察学习。通过互相走访交流,实地调研各校落实教师队伍在“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智囊团工程”方面的建设情况,确立了自身清晰的研修目标,进行专项培养和系统打磨。

启动“青蓝工程”,我们是通过实施“师徒结对制度、推门听课制度、321工程培训”的途径,帮助新教师站稳讲台。“名师工程”是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展开。15个区级以上工作室通过承办各类跟岗培训、专题研讨、校际交流、互联互访,引导骨干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集团智囊团工程因赛课机制而启动,是把青年教师引向比赛舞台,走向成熟的助推器。集团完善“赛课+智囊团”的高级教研模式,形成“一人赛课带动科组集体教研”良好教研氛围,梁柏腾、周敬川、冯艺红、刘齐欢、谢郁清、曾志华、何佩玲等60位教师都是在赛课中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

(四)深化互活互动——突破关键

我们以“送教模式”打通“均衡供给”。集团创新教师流动机制和培养机制,拓宽互动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一年来,集团先后开展了26项专题培训、对口帮扶、互动交流活动:召开教育科研课题研讨会;“青年教师成长之路”主题研讨活动;聆听专家讲座;进行一对一的教学管理问题诊断指导;到成员校进行教学诊断;开展“教学主张”主题交流沙龙;阶段成果汇报并进行交流互借鉴;各学科每月一次专题讲座与成果分享会;教学管理细节化研讨会;“一校一案”“一科一策”“一师一题”交流考察等等。教师们通过研修学习,不断转变观念,提升教学水平。通过研修,每位研修教师的学习笔记达70多页,2万多字,PPT等音像材料人均10多个,学习心得人均超10篇。

其中,我们以新会圭峰小学为研修主阵地,以其它五所成员校为每期学习阵地,通过送教下乡和进城教研,为各位教师搭台,把各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辐射到兄弟学校。期间组织送课、送讲座达40多节;组织进城教研10次,下乡教研20次;跟岗培训每月1批次,合8批次。

二、万象更新:畅通微循环,夯实“课程统建”主渠道

如何畅通优质师资队伍资源的“微循环”?集团通过主动与上级教育部门相统筹,“附加性”地夯实“课程统建”资源,跑出了集团高品质发展的“加速度”。我们开展“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文化课程是磁场圈,基础课程是主阵地,生态课程是分会场,三者形成了“幸福课程”。

(一)抓住“着力点”:坚持基础课程引导,落实幸福教育

我们以基础课程为着力点,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细化学科课程管理,提出并落实三特点(“开放·活力·高效”)和五模块(“初学感知、自学展示、合作探究、共学解疑、达标测评”)的“三五”式课堂教学模式。

“三”是指课堂教学的三个特点:开放·活力·高效。“开放·活力·高效”的课堂如何实施?我们强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形成“一大五小”的课堂教学策略:“一大”是指构建“开放大课堂”:敢于打破常规课堂的约束,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从思维中解放出来。“五小”是指:设计“预习小清单”、确立“探究小主题”、开展“小组学习”、发挥“小老师”作用、必须要有“小练习”,提升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五”是指课堂教学的五个模块:“初学感知、自学展示、合作探究、共学解疑、达标测评”。各学科深入教研,解读“三五式”课堂教学目标,形成高效化的课堂效应,促进“幸福课程”的发展。比如语文课程中,在“三五式”的概念上细化整理,实施“整体感知—提出质疑—小组探讨—团体解答—读写结合”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在数学课程上,我们同样在“三五式”的概念上细化整理,提出数学教学模式“练学置疑—引学指路—合学探索—展学汇报—评学延伸”的基本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强化应用意识,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二)把握“突破点”:坚持生态课程联动,助力幸福成长

在课程的建构上,集团提出了“根·叶”的课程双轨发展理想。“根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基础型课程,人人必修;“叶课程”是生态课程,是拓展型课程,分必修与选修。因此,我们集团坚持两手抓,努力发挥教师的特长、家长的资源、校内外的活动资源,走出传统课程体系的瓶颈,构建起“九大课程”“七大社团”“五大节日”的生态课程体系,实现生态课程联动化。

九大课程:经典课程——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书法课程——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科技课程——让探索成为一种思维方式;艺术课程——让美常驻孩子的心灵世界;生活课程——学会生存、生活、感恩、劳动 ;雏鹰课程——让爱国成为一种习惯,让基因烙上红色;健心课程——让阳光照进心灵之窗;体育特长课程——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拓展外延课程——让家长走进课堂。

七大社团:向日葵文学社、茅龙书法社、彩虹陶艺社、棋艺社、红领巾艺术团、百灵鸟合唱团、阳光管乐团。

五大节日:9月感恩雏鹰节、10月创新科技节、12月阳光健体节、4月快乐读书节、5月红五月文化艺术节。

要使学生享有感受幸福的机会,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必须坚持“学习能力”和“个性特长”双线研修。通过构建“九大课程”“七大社团”“五大节日”,我们每学期都为学生搭建各种各样的舞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确保集团的每一个学生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人人都有展示的舞台、人人都有自信的感觉、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悦”。

(三)找准“切入点”:坚持文化课程引领,陶冶幸福情怀

文化课程是强大的教育力量。为此,我们以“建设书香文化”为幸福课程的切入点,从“营造书香校园、倡导诚信阅读、重拾文化自信”三方面,依托丰厚的人文气息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感受书香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并涵化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之中。

三、求新不懈:全员导师制,共谱“合力统建”主旋律

高品质学校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双座统建”的道路上,无论是“人才建设”还是“课程建设”,“导师”的角色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如何能共谱“合力”主旋律,让各校与教师都得以迅速成长,我们采用了“全员研修”的方法,在各个领域推行培训导师。“人人有导师,人人是导师”成为集团校本研修的一大亮点。

(一)首席导师

学科每个备课组都设有两名首席导师,达到人人都有导师。首席导师主要做四方面工作:一备课(指导好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二演课(集体备课后,首席先演示,同伴看课);三品课(上完听完课后集体品析);四诊课(在分享品析和完善修改后,由同伴上课,首席听课诊断)

首席导师制就是让每一个都得到首席导师的专业引领下人人都快速成长。

(二)平等首席

为了培养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也充分给予他们平台,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平等的首席,达到人人都是导师。

在教研沙龙上让他们上台发言讲自己观点;教师培训会上让他上台讲自己的成长故事;教学能手擂台是他们每人必上的展示自我;教育科研必须让他们每人都参与甚至独立主持;集团构建平台倒逼着他们成长,把他们推向舞台的中央,让人人都慢慢成为了平等的首席。

这不仅是一个团队传播教育教学思想、经验与方法,还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相互推介、相互交流,同时,要通过活动的形式把“学员人人有导师,人人是导师”的经验辐射至全省,扩大名师效应,扩大教育效益。

校本研修推动集团高品质发展,主要是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建立共同的集团精神文化,还要有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在推动师资队伍高品位发展当中,校本研修是一个载体和形式,在推动集团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品质发展当中,校本研修就成了一个富有意义内容的实践研究。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