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特别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其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民族学理论的范畴,逐步融入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且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潮流或信念对于整个世界各民族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民族主义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本文从网络民族主义这个视角论述当今民族主义。
关键词:民族主义;网络社会;网络民族主义
鉴于“民族”与“民族国家”等这些“民族主义”的基础内容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完整定义,所以目前理论界关于“民族主义”的定义仍是众说纷纭。学者王绍光认为只能对民族主义下一个宽泛的定义:“一种赋予民族成员共同身份认同,并激发他们对民族共同体效忠的集体情感。”学者安东尼·吉登斯说:“‘民族主义’这个词主要指一种心理学的现象,即个人在心理上从属于那些强调政治秩序中人们的共同性的符号和信仰。”学者安东尼·史密斯也认为民族主义是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的结合体,它包括特定的语言、意识和象征。笔者比较赞同王绍光学者关于“民族主义”的定义,认为其比较准确、客观的阐述民族主义的相关内涵。
从整个近代世界的历史来看,西欧诸国在反封建,构建近代民族国家过程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随后民族主义便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广泛发展,特别是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扩大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使民族主义产生了一个新的时代特征:网络化,我们将其称为网络民族主义。
1.含义与产生动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交流媒介,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一般民众想要直接参政既是不可能也是不合理的,于是民众将眼光聚焦到了网络这一新兴媒介上,民众只能在网络上抒发自己爱国情结,当“网络”与“民族主义”相结合,自然会出现一种新型的表达:“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在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两者本质都是一样的,基本出发点都是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两者的区别在于,如果说民族主义更多侧重于理论探讨与研究,那么网络民族主义更多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实践以及群众运动,是基于民众在网络上就民族主义阐述、讨论观点,是一系列实践行为。
网络民族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自然有其产生的动因。首先,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是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情感基础。只有当本族人民对于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有极其深厚的崇拜感与归属感,才会努力维护本民族利益,在乎本民族尊严,关心本民族的地位,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情感,才会有网络民族主义这一历史产物的诞生。其次,民族的历史上所受的屈辱是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当一个民族在历史上饱受战火洗礼,深受外族的压迫时,这些经历会最大程度的激发民众对于本民族的自尊心与使命感,在有损于本民族的事件再次发生时,那种平时被积淀在心里的挫败感和屈辱感就会被激发。再次,飞速发展得网络技术是网络民族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技术保障。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在传统的空间形态外开发出了一个新的空间——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将社会资源和社会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大大降低了民众政治参与的成本,提高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效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网络社会和网络社群,网络社会和网络社群突破了地域和人们身份的限制,为信息的快速流动创造了条件,从而影响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为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和空间。
2.网络民族主义的双刃剑
由于目前网络监管尚不完善,加之网络传播的虚拟性、高自由度和匿名性等特点,这必然导致一个趋势:网络民族主义更易走向极化,尤其是在国际冲突情境下,网络民族主义更易于使群体心理极化。以2012年钓鱼岛事件为例,据统计,相比于传统媒体和人际传播,有 50.1% 的人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体( 网页、论坛、博客等等) 关注钓鱼岛事件。基于历史上日本对我国挑起两场不人道的战争,人们对日本的一系列政策总会主观的给予“道德宣判”,而网络正好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抒发自身感受的虚拟社区,这在里,人们隐藏自身真实身份,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担心受到谴责,并且这些社区往往是一些世界观、价值观相似的公众聚集地,因此在这网络社区能够很轻易找到“知音”或“倾听者”。于是针对日本的声讨愈演愈烈,最终在全国各大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游行,这不仅扰乱了我国公共秩序,更有损我国大国形象,在国际社会舆论哗然。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民族主义固然有不可取之处,但是我们仍要注意到,当前网络民族主义者大多数是爱国青年,其根本立足点是维护国家利益,他们大多将祖国利益摆在首要地位,只是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自我克制力不足,才会导致一些过激的言论产生。我们不应该因此就对网络民族主义一棒子打死,我们应积极引导爱国青少年在网络上合法合理的表达自身的看法,在不扰乱社会秩序,不损害国家形象的前提下,极大地激发广大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青少年德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和意识;将“理性爱国”作为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前提条件。政府部门、高校、互联网监管部门必须在各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逐步消除极端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将网络建设成向世界展示大国形象的最佳平台。
3 结语
民族主义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演变出新的内涵的“活物”,民族主义的意识在今后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不能一味的苛责其的消极意义,同时也不能不顾一切的推崇,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民族主义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努力纠正弥补不足之处。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下,我们要将网络与民族主义完美的结合,抑制网络民族主义的消极因素,发挥网络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正确处理民族主义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才有利于民族主义在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行。只有坚持理性的、和平的、正确的民族主义发展道路,才会有利于各民族国家在全球化的时代共同繁荣,和平发展。
参考文献
[1]Liah, Greenfeld, Nationalism .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王绍光.民族主义与民主[J].公共管理评论,2004,1.
[3]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
[4]潘悦.全球化浪潮与民族主义[J].国际政治,1996(2).
[5]卜建华.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青年政治化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
[6]郭吴新.美国外贸政策中的经济民族主义取向剖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7):49.
[7]夏光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8]胡景朝.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问题研究[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3.
[9]蒙慧,,马向萌.网络视阈下的大学生民族主义探析[J].电子政务,2013(4).
[10]房宁.论民族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
[11]王绍光.民族主义与民主[J].公共管理评论,2004 ,1.
[12]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
[13]蒙慧,马向萌.网络视阈下的大学生民族主义探析[J].电子政务 , 2013(4).
相关推荐
[陈骏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叶尔肯别克·吐斯] 试析网络环境下电子阅览室的作用
[姚桂萍] 网络环境下县级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探微
[付慧]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化课堂构建
[李亚娜] 医院档案管理网络化建设探讨
[韦伟] 基于ASP.NET的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蒋琼] 计算机网络管理
[管磊] 利用网络实现互动式教学
[刘艳] 医院档案网络化管理的构建与优化途径探微
[李宏伟] 浅析高校非线性编辑网络教学的设计和应用研究
[康学亮 李洁冰] 信息时代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
[李义] 试析社会网络对数字图书馆服务产生的影响
[蒋雅宁] 劳动法视野下大学生兼职的法律问题分析
[袁华强 杜雁芸] 当前网络军备发展及网络军控面临的难题
[白文英] 网络环境下少儿读者的课外指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