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赵辉 杨茹 | 字数:4814 | 阅读:

摘 要:在古籍修复教学中,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引入“名师进校园”,在培养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方面至关重要,有助于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实现更高水平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发现培养拔尖人才。这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越性,突出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能性特色,为天津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古籍修复;联合培养;名师进校园

※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创新”(C08065)阶段成果。

我市存世古籍破损严重,而古籍修复人才稀缺。在市文广局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与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通力合作,共同开展“名师进校园”共育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实践与研究。本文旨在对近年院校与行业合作开展教学实践工作进行研究总结,为高等职业院校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1 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念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古籍资源丰富。这些重要的文明成果承载着天津地区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这些文献典籍,对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要做好古籍保护修复工作,离不开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理念领先的专业队伍。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的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恰恰为古籍修复专业队伍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根据岗位需求的变化,目前该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最初的由古籍修复专业骨干培训在职员工,转变为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展 “名师进校园”的培养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有关部门要制定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建立古籍修复机构资格准入与修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人才。”为此,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与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经过多次协商签署了合作《协议书》。三方合作,强强联手,共同创建新的名师进校园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资源优势最大化。

共育人才创新模式的核心是请名师进校园,其主要作用是:

第一,权威作用。名师都是古籍修复领域的权威,德高望重,不仅专业造诣深厚,更重要的是在专业领域和社会上具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跟名师学习是学生梦寐以求的愿望,学生对名师的崇拜和仰慕,容易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习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坚定创新信心、提高创新勇气、使自己常态的、潜在的智慧和才能得到超常发挥,非常有助于获得研究探索的成功。

第二,引路作用。名师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引路人,是学生走上古籍修复道路的向导,能使学生看清攀登古籍修复高峰的阶梯和成才的路标。特别是能紧密结合古籍修复发展的动态和学生的实际,在古籍修复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准确、有效的指引,使学生在古籍修复工作探索上少走弯路,减少摸索过程,直接进入古籍修复前沿阵地,有利于学生做出成果。

第三,导师作用。名师最基本的作用是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如果说大学的学校教育是共性教育,那么名师的教育就是有针对性的个性教育,因材施教的指导就更加重要。名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智能特点等具体情况及时给子准确有效的指引,做到有的放矢。名师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具有示范和表率作用。名师不仅在古籍修复工作的研究探索上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而且在道德品质上也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名师不仅以知识魅力吸引学生,更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名师不仅教怎样工作,而且教怎样做人。

第四,引荐作用。名师都是古籍修复专家,在行业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社会交往视野开阔,因而具有推荐作用效果更突出。其一是对学生取得的成果具有推荐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很快得到社会承认;另外是对学生本人毕业分配的去向、工作安排、科学组织的加入等方面有较好的推荐作用。

第五,选材作用

由于名师具有良好的素质、重要的岗位和优越的条件,所以能够在学生中及早发现、及时选拔和着力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真正做到了慧眼识英才、精心育栋梁,起到了科学伯乐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一个古籍修复人才比修复一件古籍作品更重要。

第六,互学作用。名师与优秀学生的结合通过名师教学,经过与学生双向互动,双向选择,学生慕名而来,名师严格挑选。名师与优秀学生的结合是“强一强结合”。名师与优秀学生的许多共同点,如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科研方向、共同的科学问题、共同的奋斗目标等,从而使两者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名师与优秀学生的关系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还是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的合作关系。名师与优秀学生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如知识互补、方法互补等)和资源共享,互相启发、协作攻关,从而能把师生常态的、潜在的智能都充分调动起来并有效发挥出来,这样就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专业技能。这种“学习---上岗”的零距离对接,在相对较短时间里培养出一批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从而为天津市古籍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

传统的古籍修复技术多是手工劳动,其修复技能的掌握是依靠师傅的传授及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传统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式常为“口眼相传“,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熟悉并掌握这项技能。这是古籍修复技术必须遵循的习得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实际观察、名师讲解以及大量的实践操作训练才能掌握这项技能。在教育探索中,要遵循古籍修复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的习得过程,把名师请进校园让学生有机会面对面求教,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名师教育引领教育教学的发展。

(1)请名师任课。自2008年9月我院与天津市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等行业领军单位合作,共同实践“共育人才”的新模式。先后聘请了古籍界李致忠、陈祥龙、潘美娣、李国庆、张平等5位国家级专家;万群、张建国等6名一线古籍修复人员为古籍修复专业的兼职教师。采用多种形式为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

几年间,行业专家导师中5人先后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院举办系列讲座40场次;4人任教文保技术基础、古籍文献常识、中国书画等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3人教授书画装裱、古籍修复、文物绘图与摄影等专业实训课将近1000节次;指导学院建设古籍修复中心校内实训基地2个,其中包括了由天津市重点资金支持的优质特色专业实训基地一个,2012-2015年共注资约3000,000元。名师的任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学性,学生现在自觉增加实训教学时间,动手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请名师指导专业建设。推进职业技能鉴定是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力举措,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强调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图书资料业务人员(文献修复师)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现代技术进步、社会文化需求和公众信息需求对古籍修复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文献修复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和知识水平都做出明确规定,符合培训、鉴定及就业工作的需要,该行业《标准》的制定使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有了职业化的考核标准。

名师都工作在古籍修复的前沿阵地上,掌握古籍修复领域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直觉,以及对《标准》准确理解和把握,从而能指导学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进行前瞻性探索,使学生很快掌握最新知识和能力,掌握最先进的技能和方法。因此在古籍修复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度,经名师辅导,70名学生 在学院与天津古籍保护中心合作举办3期“天津市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后, 获得了《天津市古籍修复技术培训资质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岗位技能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因而,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需要将传统“手眼相传“的教学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遵循古籍修复作为一门传统技艺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越性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以传授古籍知识为基础、培养修复动手能力为核心作为人才培养的着眼点。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能性特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上岗前所需要的知识及能力的储备,从而让学生就业有优势、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后劲。

经过名师引领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古籍修复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完成校内实训教学后可以非常顺利的进入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并得到所在实习单位的好评。现在,学院毕业生中有20余人进入市局各古籍修复、民间艺术保护机构工作,有15人实现了工作岗位上提前晋级。

3 创新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的感悟

我们在实践中深切感到:联合办学“名师进校园”共育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与研究对天津文博系统人才培养工作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1)相比一般学校教师,名师教学的优势:名师知识渊博,阅历资深,古籍修复的经验丰富。

(2)名师融科学研究和教育研究为一体,集古籍修复专家和教育教学专家于一身。不仅能够从事繁杂疑难的古籍修复工作,而且能够传授一般古籍修复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对学生的研究探索工作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

(3)名师以高尚人格引领学生,既谦虚宽容,又能严格要求。他们热切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而且一视同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和崇高的科学精神。如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诲人不倦的人梯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

4 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再思考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古籍修复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古籍修复不仅需要手工技术,更需要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格。我们将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目标是:愿意献身祖国的传统文化事业,具有扎实的文献保护理论基础,熟悉传统文化、古典文献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古籍修复与文献保护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在图书馆等文化部门从事古籍修复、文献整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把传统古籍修复技术中的精髓部分与现代化职业教育有机的结合,培养适应现代古籍保护需要的古籍修复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

今后我们将把名师进校园工作向深层发展,充分利用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等实际工作情境和文化资源,将“名师教室”的培养模式延伸至校外,将教和学的过程,置于社会开放的文化环境下,实现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际工作相结合,力争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和更多的拔尖人才。

“名师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式,可以将传统手工技艺教学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越性,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能性特色,是为天津古籍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妙手再造古籍善本[N].今晚报,,2009-04-15,(14).

[2]葛怀东.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J].图书馆论坛,2007,(1):146-148.

[3]纪宝成.关于振兴国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06-7,(B4).

[4]陈红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75-80.

[5]万群,从修复工作实例谈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7):83-85.

作者简介

赵辉(1970—),男,天津市人,大学学历,政工师,天津艺术职业学院舞美文博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文物鉴定与修复;

杨茹(1982—),女,天津市人,教育硕士,讲师,天津艺术职业学院舞美文博系教师,主要研究领域:文物鉴定与修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