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周金莲 | 字数:2908 | 阅读:

摘 要:我国古代具有深远影响的人性学说,就其基本状态来讲,被世人充分认同的只有三大类:法家的性私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正确理解这几种人性学说对于批判 “人性自私论”的观点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教育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性私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在现实中我们碰到一些道德滑坡现象总有人就会用“人性自私论”来解释。笔者认为光用教材讲述的几点来否定“人性自私论”并不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迪作用,特别是当今的中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方式十分多样,接触渠道十分广泛,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观点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于中国古代的三种人性学说即性善论,性恶论和性私论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1 “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先秦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思想家们对人性问题的认识就开始了,经过激烈的的争论,孟子集儒家之大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性的底层内涵不只是食色,更谨慎地讲这甚至都不能认为是人性的体现,而是礼义仁智信;他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人的“良知”或者“良能”,是作为人的基本属性,为世人所与生俱来的。显而易见,这种摒弃一切外在条件谈道德善恶,脱离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的片面观点,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性善论却又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并且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理论。

第一,“性善论”说明了人类拥有与生俱来的人性,人性是可以本质区别于非人类(动物属性),人类社会需要社会伦理,这是为人及人类社会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

人之所以学习,其首要目的在于人之为人。孟家学说认为:人类相对于其他族类(例如动物)绝不雷同,而同族同类之中却极为相似。他因此肯定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并把这种理念贯穿在他的教育和政治实践中。

第二,孟子认为人们人性中的仁义礼智信归根到底也是人类不断加强学习的成果。这也就是孟子为何要把性善释为“端”,把教育过程视为“扩充”本性的过程之缘由:人性本初本不应称得上善,所谓善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与后天学习集聚而成。善是人类自我修行的成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成果。

第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与动物区别的本性,还启示了人为什么具备这样的人性。孟子认为既然礼义仁智信属于人之所有,为践行理念就必须依据人之所以然,“行其所无事”、“以利为本”。

因此,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了:授业与践习是人类成长的必须,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或然,授业与践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影响巨大。但是孟子把本属后天形成的仁义礼智信归因于天赋或者天性,把人文归之于自然,因此他也就不能对人性中恶的存在做出恰当的解释。而善恶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属于人文而不属于自然。所以战国时期的另一思想家荀子有鉴于此,提出了性恶之说,着重对恶做了探讨。

2 “性恶论”与德育教育作用

在先秦时期战国“争于气力”的时代,孟子提出的苍白无力的“性善论”显得一无是处。荀况点评性善论未得到实践与时间的验证,他认为自己的“性恶论”更能解决先秦战国时期的实际问题。

荀子以为,孟子错误在于:归天然的人性包涵了属于后天范畴的东西,孟子错就错在他不懂得人之性伪之分。荀子认为:人性应当是指人的先天状态与人的自然素质,他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是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在荀子看来,道德和理智不存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中。如听任其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不可控的暴力,所以说人性恶。从这可以看出,荀子讲的是实际上一种“人性恶端说”,并非简单而绝对的性恶论。他指出在谈论人性时,首先应当把人的后天获得品质和先天素质区分开来。而后世却有很多人误解了的荀子的性恶论,把它当成自己道德沦落的借口。

第二,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与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异曲同工,表现了在人性与教育问题中的平等观念,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天赋本性就是人性本恶,而把善归之于后天人为,为了向善,成圣,就要化性起伪,在圣人的教化和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学习、积累。他认为哪怕是下贱的“涂之人”也具备可以认识,可以掌握仁义礼法的本质和功能,因此人人都可能学习得善,乃至成为禹那样的圣人。即强调教育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平等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特别强调教育对人的品质形成的巨大影响,这些理论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3 法家的“性私论”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其实都没有能给人类对善的追求、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给出一个合理解释和妥善解决的办法。与儒家思想持不同思想见解的法家,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性私论”。法家学者认为人性为己,好利恶害。他们虽然不谈善恶,在实际中却表现出了对善的怀疑和否定。法家的代表韩非公开声称:“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即他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只是少数社会人的偶然现象,而不能得出人为善则是必然的结论。对于此论点,韩非子做了充分的,彻底的论证。他认为社会人与社会人之间是一种赤裸裸利害关系,离不开其“计算中心”,他举棺材匠希望人早死等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对此进行说明。他还认为父母子女甚至君臣之间也不外乎是利害关系。既然子女与父母尚且是利害关系,世上还有什么善性和爱心可言?基于法家对人性如此估价,圣人教谕与感化无用,治国必须靠政治高压,法制手段。

法家的人性学说,经过韩非子的推广,为秦王所采纳,通过秦王的施政而一度在实际生活中占了主导地位。在这种对人采取不信任态度的思想指导下诞生的法家理论政策,虽曾收效于先秦战国以及秦王朝,显赫一时,但却也暴露出其根本性实践缺陷:社会不能没有相互信任,不能没有伦理与爱。法家的理论和政策破坏了先秦社会和谐的基石,秦王朝的短命夭亡也和此息息相关。法家人性理论的的恶果就是:“它自身也被历史所否定,秦朝灭国之后,汉朝以后再也没有法家人性恶论在独立的理论上的表现。”

4 积极发扬“性善论”的教育作用

中国古代人性学说的主流,以对善的追求为基本精神,追求个人和社会的至善境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部分,主要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对人充满信心的,,乐观的求善精神。所有这些,都来源于儒家孟子“性善论”的思想理念;也是源于对人的乐观,信任的态度。因此可以这么说,这是中国古代人性学说中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基本精神就是对善的肯定和追求。正确理解中国古代的人性学说,可以帮助中学生更深入了解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尤其是“人性自私论”的影响。这样对于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此外,发扬优良的民族精神,对于在现代社会中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建设诚信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修订版主编孙培清

[2]《中国智慧透析》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赵向东编

[3]《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张岂之主编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