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侗族大歌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亦不可避免,面对已经发生变化的文化生态,适合农耕文明的侗族大歌发生变化亦是必然,然而,本已是弱势文化的侗族大歌受到外界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侗族大歌生态系统适应不了这种突然的变化,其生态系统陷入失衡状态,文章探究其失衡原因是为侗族大歌能传承并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侗族大歌;文化生态;失衡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侗族大歌”文化生态价值研究》结项文章,项目编号:12YBB035
凡人类社会之文化,其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这一进程中,任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其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本文化与其周围的环境不断调适、生存的同时还受到他文化的影响和促进。我国上下五千年之悠久历史,就近一个世纪以来可谓变化最大,发展最快。从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到解放后的工业社会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网络信息社会,这巨大的改变只用了近百年时间,经济腾飞的同时,传统文化反而面临更为严峻的生态危机。2009年侗族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批准侗族大歌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文化背景下,侗族大歌面临着如何在适应中求生存的问题。
1 文化生态是失衡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在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物体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复合体”。1生态系统失衡与生态系统平衡是相对的。所谓生态系统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皆处于稳定和通畅的状态,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这个平衡状态在受到外界影响后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这个影响值有一定的范围,成为“生态阈值”。若外届的冲击和影响大过某一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值,则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单单靠自身能力已不能调节和恢复到稳定状态。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自己文化生态环境,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孕育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就我国而言,其文化以汉文化为主干,少数民族文化为支系,形成一个大的文化生态域,在这个场域中文化之间相互作用并共生共存。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带给我们国家经济的崛起的同时,国门打开,外来文化的冲击给我们的文化生态带来很大的影响,致使我国本处于弱势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面临更大的危机,侗族大歌亦是其中之一。
2 侗族大歌文化生态的变迁
侗族主要居住在黔、湘、桂毗邻地区,这些地方属偏远山区,民族文化很难接受到西方文化,因此它的文化主要是受到本国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自己的模式。
2.1 侗族大歌文化生态稳定期
宋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辰、沅、靖州蛮,有亿伶......,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到之。”这与现今侗族大歌中的踩堂歌形式极像。明代邝露在其《赤雅》中载有侗人“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与现今侗族大歌中男声大歌一样。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由于侗族所在地区偏远,除少数交通沿线的城镇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外,绝大部分山区
还是沿袭着我国自古以来的封建社会状态,仍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侗人们生活生产随着历史的进步而进步,这个过程非常的缓慢,它的文化因子的变化也比较缓慢,侗族大歌的文化生态系统属自我能调节并维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2.2 侗族大歌文化生态变化期
侗族大歌的发现是20世纪50年代初贵州音乐工作者在参加侗族地区土改工作的过程中,这种多声部合唱形式的发现不仅否定了西方音乐界对中国音乐没有多声部的缪断。随后,侗族大歌受到音乐界的高度重视,并于1953年参加在京举办的我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至此侗族大歌首次登上舞台,呈现在世人面前。1957年,侗族大歌再次进京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侗族大歌从一种原生态状态,进入到专业工作者参与的创作状态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新歌,如《嘎毛主席》、《红太阳照满大地》、《拖拉机来了》等等,这些曲目富于侗族大歌新时代的气息,它的文化生态随着这气息发生着变化,歌曲中显露出政治色彩、也展现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文革十年浩劫过后,沉寂一时的侗族大歌又重回舞台,这短暂的三十年可谓是侗族大歌飞跃的三十年,社会的变化带来文化的变化,文化的变化又渗透到侗族大歌中,人们在这个变化中寻找着侗族大歌的最好呈现方式,这一时期曲目的增加,舞台演出的增加,让侗族大歌真正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展现于世人,变化虽大但是其文化生态的一种适应状态后的变化,所以这一时期侗族大歌的文化生态也是平衡的。
2.3 侗族大歌文化生态失衡期
1979年,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近年来侗族大歌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我国现代化步伐的速度可谓世界第一,随着这个第一的速度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渗透不仅迅猛而且面宽,侗族所在的偏远山区也无法与世隔绝,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文化的渗入,作为身处边远山区的侗族人民在外来新鲜事物的冲击下,向往好的事物的本能会使得他们不自觉地以牺牲传统地域文化为代价,并逐步朝着文化统一体的方向发展,侗族大歌亦是如此,原因何在?无疑是侗族人民所处的文化生态系统发生了不能进行自我调节而使之平衡的变化,这些变化来自于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之外,冲击的突然和猛烈使之文化生态不和谐,侗族大歌文化生态系统不能自我进行调节而适应这种干扰,因此,随着时间流逝,它的文化生态逐渐处于失衡状态。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们总是向往着富裕,先进文化的进入让侗民们很快放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向往并自觉地学习着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蚕食和侗人的向往如此之统一,无疑加速了侗族大歌文化生态发生根本的改变,无法自我调节而平衡,走向失衡。
3 侗族大歌文化生态失衡原因
3.1 侗族人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导致侗族大歌文化的消解
“农民的保守倾向是严重的,但一旦他们接触了新的生活方式,并发现新的生活方式不难接受和更加舒服,他们对陈规陋习和伦理观念的忠诚就会迅速地垮下来。”2长期以来,侗族大歌与侗族的生活紧密相连,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与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与他们的文学、信仰、节庆、审美、在共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共生共存。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侗人们的生活也是日新月异,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都随之变化,这无疑使得侗族大歌的生存和传承根基越来越不稳定。电视文化、网络文化对侗族地区的冲击巨大,尤其电视的普及比网络广泛,电视也成为侗民们闲暇时主要的消遣方式,通过电脑网络他们了解到与之不同的外面世界,各种讯息及文化冲击着他们的自身传统文化,影响了侗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人们对侗族大歌需要减弱,传承侗族大歌的意识正在消解,不想也不需要在这上面下工夫。
3.2 流行音乐对侗族大歌的冲击
随着现代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各种媒体对流行音乐的大量传播,使得侗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民歌,不同的音乐元素渗入到侗民的生活中,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更喜欢新鲜事物,通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青年人喜欢且会唱当今时下的流行歌曲,如红遍祖国大江南北的组合“凤凰传奇”的那些脍炙人口的曲目,周杰伦的“双节棍”等等,而对本民族的侗族大歌却不在乎也逐渐地淡漠,他们跟着电视、广播、光碟等听着流行音乐,学唱着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本身具备通俗,易学的特点,加之卡拉ok的演唱形式,使得流行音乐的普及速度很快,热衷侗族大歌的年轻人逐渐减少。侗族大歌已经从侗民曾经的一种自觉自发的意识状态转变成一种被动意识甚或无意识状态。
3.3 侗族大歌传承群体和传承空间的变化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侗族大歌在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它的传承群体和传承空间也发生着改变。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时代,侗族大歌的传承空间是广大农村,传承群体是每天在田地里耕作的农民,人们无论老幼,人人会唱歌,人人爱唱歌。解放后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除去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侗族大歌自首次进京演出的成功,让侗族大歌的传播空间从侗民们的生活搬上了舞台,在当时可谓名声大振,更多的音乐工作者介入到侗族大歌的创作中来,大歌的传承空间不再局限于农村,传承空间的丰富性激励着传承群体的自觉性和自发性。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侗族人民中的青壮年相继外出打工,侗族大歌的主要传承人群缺失,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危机。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下,他的传承和发展是自发性的,也是自觉的。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会唱侗族大歌的人越来越少。与此同时,现代社会提供给年轻人多元化的择业就业机会,侗民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生境的变迁改变着文化生态,从而影响着靠着生态孕育出的侗族大歌。
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侗族大歌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亦不可避免,这是我们应当接受的事实。然而,当下外来文化对侗族大歌文化的冲击过于猛烈和突然,,侗族大歌的文化生态环境陷入失衡状态,大歌中的一些类型在慢慢简化和消失。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保护大歌本身的同时,应该看到侗族大歌耐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的失衡状态和原因,并宏观地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策略的保护。在人为的作用力下帮助侗族大歌在不失去本身文化因子的前提下适应新的生态环境,从而能传承后代并获得可持续性地发展。(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
参考文献
1.图尔德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2.纳·特茨拉夫主编,吴志成、韦苏等译:《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 邓敏文、吴定国、吴家宁:《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
相关推荐
[程亚慧 邱欣 黄] 分析犹太文化发展中犹太人的信仰矛盾
[吴伟华] 关于广场舞文化发展的探讨
[灵惠] 关于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几点建议
[翟宇婕 董美娟 ] 论岫岩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
[李晶] 试论先商文化辉卫类型
[哈斯达来] 抓好基层文化建设促进农牧区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曾艳红] 井冈山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
[马庆然] 白人文化冲击下的黑人传统文化
[湛郑辉] 公立医院文化建设现状
[杨丽娟] 博客文化及其对传统美雅文化的挑战
[于政 陆军] 文化语境与归化异化
[李沛炎] 电视文化产业责任重建策略探究
[王一凡] 从《白鹿原》看中国乡村社会的礼法文化
[梁玢] 市场经济下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
[张杰] NBA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