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闫超 | 字数:3057 | 阅读:

摘 要: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因素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网德”失范现象。所以,大学对此要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网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规范网络行为。

关键词:网德;微博;大学生;研究

该论文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科研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微博环境下高职院大学生“网德”培养研究,课题编号为:ygy1309。

1 研究背景

微博有着明显的草根性与创新性特征,它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但是,大学生的行为能力又不能很好的理性应对网络信息,时常在思潮分析和舆论制造上出现一定偏差[1]。研究大学生“网德”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大学生“网德”培养是培养道德自律意识、端正学习态度的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的“网德”培养,使他们把握自己的道德需要,并在实践中改造自身,躬行、践履道德规范,不断达到道德自律。其次,加强大学生“网德”培养能够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让他们可以自觉地对不良文化的侵扰予以抵制,这是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第三,加强大学生的“网德”培养是重视人文关怀、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网德”培养,引导他们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获取、运用有益的信息,正确对待虚拟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

2 微博环境下“网德”教育的特点

2.1 教育内容的世界性和多样性

在网络的“虚拟社会”能够使多元化的价值观与文化传统广泛而自由地进行传播。但是因为网络具有开放性与虚拟性,使网络信息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精华和糟粕共存。就像江泽民同志所言:“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2]所以,在对待教育内容的世界化问题时不能盲目地抱着乐观的态度,而必须慎重地对待。

2.2 教育主客体对信息内容的体验趋异性

在网络环境里,教育资源不是被教育者单独的获取,而大学生在网上能够获取无限量的资源信息。这样会让大学生的主体化意识逐渐提高,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理解时,能够从自身的视角和观念看问题。主客体对于信息内容具有体验趋异性,一方面是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辨别能力等还都不够成熟,这就会使他们在网上浏览的信息内容会和教育者所要求内容产生偏差。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教师忙于工作和家庭,很少能抽时间上网查找相关信息,这使得教师所讲的一些内容大学生早已知晓,而大学生说出的一些新事物和新名词他却没有听过,这会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

2.3 教育环境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网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也使得教育环境形成了相对的封闭性。想要看书,可以足不出户,打开一个网站,就能马上获得数以百万的书籍、文章等。久而久之,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会越来越强。现代社会随着SOHO族、电子隐士、蜗居族的不断增多,让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解除大大减少。一些大学生甚至开始逃避现实中的交往,整天沉迷在网络世界中,最终可能产生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形成“比邻”若“天涯”的现象。

2.4 教育关系具有虚拟性与现实性

网络环境中教育关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既有虚拟性,又有现实性。这里的虚拟性指的是网络的存在状态具有无形性,它的存在形式主要有知识、信息、文字、音像等。[3]大学生在有思想问题时,更愿意和虚拟网络世界中的人倾诉。更要注意,虚拟社会中的“我”、“你”、“他”都是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既然是现实的人,就会受到伤害,比如在个人隐私、财产等方面就很脆弱,如果在这些方面造成伤害就是真是存在的。所以,网上这种虚拟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保持一致的,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3 微博环境下“网德”失范表现

3.1 网络语言随意放纵

网络语言失范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语言的随意放纵,如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时用不文明语言或者符号缩写;有些大学生在论坛或者聊天室里就曾经遇到过他人使用脏话或者有人身攻击的言语。

3.2 侵犯他人隐私

保护个人隐私是对人的尊严的一种尊重,也是社会伦理的基本要求。但一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破译、盗取他人的网络信息,窥探他人的电子邮件或者文件传输的内容;有些人对他人的个人资料肆意进行传播,揭露他人的隐私,给他人的身心造成伤害;还有些人任意歪曲个人信息。该行为已严重损害了他人合法权益。

3.3 追求网络情缘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的时期,对于爱情有着很强的欲求,但是因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和形象方面还不够成熟,一些大学生对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不擅长,就有可能产生心理扭曲的倾向。在网上他们会将真实身份进行隐瞒,用虚假身份和美丽的谎言和多人同时进行网恋。使得他们离社会道德规范越来越远,这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严重影响。

3.4 网络自闭症等心理问题增多

一些大学生因为沉迷网络,对个人的倾向与偏好过分放纵,时间长就会脱离现实社会,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无情、冷漠的性格,这就是“网络自闭症”,这样会使他与他人的人际关系逐渐疏离,从而越来越不适应现实交往。

4 高职院大学生“网德”培养的实践方略

4.1 加强大学生“网德”教育宣传

由于网络特点使得在“网德”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自我选择的比例分很大,教育干预的比例相对较小。如何扩大干预比例,,同时还要保证干预的有效性,在大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中让教育的引导与帮助的作用能够真正发挥,这就要对大学生的行为特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熟知他们的表达和交往的方式。

4.2 培养大学生“网德”主体意识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建立起“引导选择”的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主体意识。用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树立其网上道德责任感,从而引导他们提高网络道德的判断力与选择能力,用扬弃态度正视海量网络信息。同时还要教育大学生“从我做起”,启发其道德的自觉性,增强对网上行为自控的能力,使他们可以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4.3 创造健康的“网德”环境

培养大学生的“网德”,培育一个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也非常重要。有些网络服务提供商为提高点击率,在自己的网站或者网页上链接各种不健康信息,对广大青少年上网者进行诱惑,这是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在境内注册的各类网站与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中作出相关的规定。

4.4 建立健全网络监督和管理机制

网德教育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学校各部门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一,领导重视。学校要统一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统筹规划,以确保网络内容的积极、健康、向上。第二,要健全制度。其中包括制订校园网管理制度、网络信息检查制度与网德管理监控制度等。第三,要有技术支撑。通过技术手段与相关的安全产品来弥补网络的安全缺陷,从而起到净化网络空间,防范有害信息毒害大学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艳萍.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2004(1):25.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4.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