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赵亚君 | 字数:2716 | 阅读:

摘 要:在现代影视艺术中,声音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声音进入电影终究使电影摆脱了单一造型手段的束缚,由纯视觉媒介发展成为视听媒介,由影面(画面)转变为音画结合的艺术。声音不仅是简单地解释画面,还可以成为某种剧作元素。根据影片的内容需要,挖掘声音的规律和特殊可能性,着意刻画声音,使它成为影片的主题,成为一定思维、动作、情节的源泉和成因,具有剧作功能,能传达内容和情绪,,赋予影片以新的意义,并贯穿在全部影片的进程中。

关键词:构成元素;视听媒介;主题;剧作功能

在现代影视艺术中,声音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但是,先于电视问世的电影,却经历了近三分之一个世纪的“哑巴”期,至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王》诞生后,才跨人有声电影时代。1896年的电影观众首先被照片居然能活动所激动,同样地,在有声电影的早期,他们又为音响的实现性和时间上完全配合动作这个事实所振奋。所以《爵士歌王》这部极为成功的作品出现之后,在几个月内全世界的电影工业都争先恐后地打电话给制片厂要有声电影,及至1929年,无声电影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

声音进入电影终究使电影摆脱了单一造型手段的束缚,由纯视觉媒介发展成为视听媒介,说到影视声音,我们大概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影片中活生生的有声语言。其实影视中的声音一般分为人声、音响、音乐三大类。在这里,谈谈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同期声。

1 同期声强化了真实的时空感

真实是电视艺术的生命,也是它赖以存在的美学基础。然而,电视摄像常常忽略对同期声的记录,使本来应该有声有色的素材成为鸦雀无声的“默片”,主人公思维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变成了编导的引导和解释,形声一体化的结构,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貌,使被拍摄的事物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一个再创造的现实世界, 从而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感觉借助于声音的无限延续性,能给观众带来比视觉更宽广的空间感觉。

同期声的空间感的真实是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心理机制的联觉。克拉考尔曾指出:“一般地说,耳熟的声音总会在内心唤起声源的形象,以及通常是跟那种声音有关联的或至少在听者的记忆中与之有关系的各种活动的形象、行为的方式等等。”可见由于处在有真实感空间里的声音更能唤起观众头脑中实体空间的幻觉,也就是把某一种感觉系统得来的印象迅速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系统的心理现象。艺术欣赏是个体审美,其感情的流动、情绪的产生、感觉的获得,都也观赏者的审美活动有关,这也存在一个参与作品和进行创作的问题。

目前,各类型的现场声效和人物同期声逐渐取代不必要的冗长解说已成为电视纪录片的新时尚。而穿插在现场纪实画面之间的同期访问谈话,直接向观众叙述,不仅提供了背景材料,发表了议论,又避免了编导的主观介人,使作品更加客观、公正和可信。

2 同期声增强了节目的生动性

在抒情写意的片子中,同期声的运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更加细腻,如泉水的叮咚声、微风的沙沙声等。生动的同期声使观者听瀑布如临深潭,闻松涛如凌绝顶。

在一般的影视作品中,人声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话。电影中的对话,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也可以刻画性格,吐露感情;还可以烘托环境,推进故事。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劳动力市场有个戚大姐》,介绍了戚秀玉四年共为一万多名下岗和失业职工找到工作的事迹。戚秀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的工作,使越来越多的单位理解了下岗职工的难处和国家的再就业政策,多接受一些下岗职工,这是我最高兴的事儿。”观众听了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看到戚大姐和颜的神情,不仅会了解这位被誉为“职业指导师”的情怀,而且容易被其一言一行所打动。至于采访那些失业职工,被采访者面对观众,与受众直接交流,加上现场的背景衬托,使人真正感受到戚大姐这位大连再就业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的人格魅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没有人物同期声的采访,单靠画面和解说词是很难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然而在电影中,对话只有和影面(画面)结合,和影面(画面)的核心——动作结合,才能有助于塑造银幕形象而产生独特的艺术力量。由此可见,人物同期声永远同规定情境中的具体行动相联系,以揭示人物做出这一行动或那一行动的内心动力为目的。语言能够传达出思想、感情、意愿和心理的相互撞击,渗透着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3 同期声增强节目报道客观性

在新闻报道中采用人物同期声,既有助于烘托报道现场的真实氛围,又有利于增强新闻的权威性。但是,在采用人物同期声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人物的讲话要通俗、简洁,要适合人物的年龄、职业和身份。如果讲话较长,则应采取分段录用或中间改用画外音(即插入与讲话内容相关的图像、资料镜头,以丰富讲话的内容),以求声画统一,达到预期的播出效果和提高新闻质量的目的。

在影视作品中需要负载过去的形象时,采用人物同期声,有助于“还原”新闻素材。众所周知,电视不同于报纸和广播等其它媒体,其画面长于表现正在发生的事件,而难于表现过去发生的情景。人物同期声有似于报纸、广播中对过往事件的书面或口头的描述(广播有时也用同期声)。其作用在于弥补人物事件难以用画面再现的缺陷。例如,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的电视专题片《“麦德龙”冲击波》,记者采访了10多个人物,其中包括无锡商界经理(老板)、商场的主管、伙计、保安员,以及客户、市民等。这些当事人的现身诉说,将过去的和现实的有机结合起来,使观众在看到今天的图像中又想象重构过去的时空,造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响。特别是无锡长发商城常务副总经理吴天明发自肺腑的声音,一下子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他说:“‘麦德龙’进入无锡,当时我们很有抵触情绪……。但是,它有独到的先进的管理办法。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学先进、赶先进……。”这一讲话,形象地反映了无锡商界面对挑战,从犹豫消极到调整思路、积极应战的发展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商业流通领域中改革的新动态。但是,如果把这一人物同期声改用解说词,让播音员配音,效果就会大加折扣。因为人物同期声未经任何转述或加工,其真实性和说服力自然强些。

4 结论

在我看来,影视作品中的声音效果比画面的拍摄要复杂得多,影视作品的声效语言构成了电视屏幕的“声音形象”,它和画面语言一样,都是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手段,只不过在不同的情境中,它的偏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有时候是画面语言在发挥作用,有时候是声效语言在发挥作用,影视作品的声效语言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第七代”影视学.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

[2]电影声音艺术理.中国电影出版社

[3]声电光影里的社会与人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