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国画运动”应运而生,与徐悲鸿在解放前提出的“新国画”并非简单的继承发展关系,而是在新的政权之下萌生的一种新产物。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相比较,“新国画”在新的环境和文化语境当中需表现贴近现实、新时代大众人民的生活,因此,“新国画”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其中题材的选取便是改革之重。针对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建国初期“新国画”所处的环境,以期对“新国画”题材之演变及其影响有一个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建国初期;文人画;新国画;题材;演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的改革势在必行。1950年《人民日报》提出了对中国画进行改革,于是“新国画运动”拉开了序幕。“新国画”提倡写实精神,要求创作符合人民大众需求的作品。在这种新的环境之下,各地都聚集了大量的优秀画家,深入人民生活,使艺术的创作思想积极地向人民群众靠拢,因此产生了一大批新颖、优秀的作品。
1 “新国画”题材产生的背景
“新国画”题材较之于传统绘画题材,发生了质的改变。而这次演变的成因,是因为两者所处的背景环境发生了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是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此之际,全国上下体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风貌,全国人民对各行各业也充满了期待。新政府和人民群众决定摒弃旧社会一些顽固、与时代脱节的思想,希望迎来真正意义上符合人民群众的东西,这对于新中国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画坛的背景也有了一个新的面貌。首先,整个画坛已经对旧社会画坛中那种约束本身发展的顽固思想厌恶至极,并且清楚地认识到传统中国画,尤其是传统文人画的弊端。其次,中国画作为表达爱国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在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引导方面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整个中国画画坛也就起了主导作用。像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等一大批优秀的国画家也在思考如何将中国画继承发展下去,并对人民大众产生积极的影响。于是随着“新国画运动”大幕的拉开,这批艺术家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之上,迎来了艺术创作的一个新天地。
2 “新国画”题材的演变
如上文提到,题材在整个“新国画运动”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关于“新国画”题材的演变,是相比较于传统的文人画。题材的演变,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2.1 题材的选取
在中国画发展的历程中,传统文人画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备受推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文人画已经不能完全被时代所接受,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文人画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已经与新中国的时代环境格格不入。因此,中国画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是需要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关于“新国画”题材的选取方法,大批的优秀画家选择“走出去”,即抛弃传统文人画那种因循守旧的固定化题材表现方式,而多走游戏人民群众和大自然当中,寻找最现实、最贴近生活的题材,这就是要大力提倡生。“山水画家也纷纷将深入生活的时代要求与外师造化的传统创作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传统山水画发生了贴近人民、贴近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李可染、张仃、罗铭等人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绘画程式, 李可染将西方绘画的造型、取景技法与中国的传统笔墨结合, 在对景写生中将中国传统绘画对意境追求凝聚为诗化表达, 并以表现手法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开创‘李派山水’的新风。而以傅抱石为首的江苏‘新金陵画派’、以赵望云、石鲁为首的‘长安画派’, 以及其他各地的传统派画家如胡佩衡、贺天健、吴湖帆等亦纷纷走向大自然, 给山水画以新的语言和新的意境。传统山水画完全从文人画家隐逸遁世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产生了许多更加贴近民众生活的新山水画作品。”[1]
在人物画和花鸟画题材的选取上,也是遵循了写生为主。在人物画方面,蒋兆和、叶浅予以及后来的黄胄、杨之光、刘文西、卢沉等一大批艺术家都把题材转向最普通的群众中,在人民群众中寻找创作的题材。而论之花鸟画,画家们也纷纷走进农村、田野。在中国的花鸟画中,借物比兴的手法最为常见,即通过表达某种具有代表性的花鸟鱼虫来表达高尚的情怀。在传统的文人画中,通常表现的题材都是梅兰竹菊等,以此来赞颂隐士、君子的高尚情怀。而在“新国画”中,把这种单个的具有代表性的题材转向那些贴近生活的题材,譬如用那些漫山遍野的山花野草来代替梅兰竹菊,以此来激励民众。乡间庄稼和农村风物成为艺术家题材选择的主要对象,也成为艺术家情感贴近大众的典型表达。由此可见,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都在积极地向现实靠拢,题材也丰富多样,体现出了“新国画运动”的主旨。
2.2 引发的争论
在建国初期对于“新国画运动”引发的争论也值得一提。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讨论国画的发展与继承问题,即是接受传统绘画的遗产还是突破传统创新的问题。这些争论是由艾青和王逊的文章引起的。葛玉君在其文《建国十七年中国画争论探析》中谈到:“1954年,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举办了第二届展览会,王逊在参观展览后撰写了《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发表在《美术》杂志第八期上,文章写到‘我们今天国画创作中最根本的问题仍是属于思想范围的审美思想和
创作思想的问题。无论人物、花鸟、山水所遭遇的问题是共同的:画家要与人民共忧喜,同爱恶,画家才能最后达到根据生活以创造艺术的目的。但是从展出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写生之作还不能摆脱老一套的束缚,正如花鸟画还不能完全摆脱旧画稿,人物画不能接触更广阔的题材,是因为没有自由表现的能力,有力不从心之苦的。所以技法的提高必须争取早日解决。’王逊所谓的用来‘摆脱老一套的束缚’、‘摆脱旧画稿’、‘接触更广阔的题材’所需要的‘技法’其实主要是指能够精确再现对象的写实技法。在他看来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最主要的是题材的选择是否得当,题材内容是否得到了真实的生动的表现等等,而不是把笔墨放在第一位。’”[2]
3 题材演变的意义及影响
“新国画运动”在建国初期改造了许多国画家们的思想,尤其在题材选取方面还是体现了“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宗旨。这样的题材虽然与之前传统文人画不同,但是“新国画”中题材的选取却给中国画在迷茫期提供了一盏明灯,将中国画引导向一个正确的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各方面处在一个“万物复苏”的情境,中国画的何去何从亦是如此。在“新国画运动”产生后,在对中国画的改造过程中,题材的选取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在题材的选取中,画家们走进“现实”,积极走进广大人民群众中去,选取那些生活中常见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以及具有革命性的、对象作为表现题材。通过这样的题材表现,一方面可以巩固来之不易的革命胜利和新政权,维护国家稳定,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广大的人民群众通过这类题材的国画产生希望,而且可以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说“新国画”题材的演变,不仅是带来了平易近人的作品,而且对新中国的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画在后来的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新国画”题材的演变功不可没,产生的意义和影响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龙潭.建国初期的“新国画运动”[J].文艺研究,2008(09)
[2]葛玉君. 建国十七年中国画争论探析[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6
相关推荐
[王琪] 浅析医院档案管理的特点以及开发利用
[李冬冬] 浅析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张岳立] 浅析新时期农村村镇建设的发展
[金渝林 李帅] 浅析钢结构的连接及其简单计算
[宋钦南] 浅析船舶检验中的常见故障及处理对策分析
[李爱菊] 浅析低保档案的特点及管理
[王波 梅晓莉] 浅析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陈飞飞] 浅析陈光甫对近代中国旅游业的贡献
[覃珏] 浅析新时期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徐鸿鸣] 浅析研究安康皮影艺术的现实意义
[蔡娜] 《绿化树》中的马缨花形象浅析
[王新新] 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历史及现状浅析
[张超 武卫 林振荣] 浅析土木工程ESP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万显伦] 关于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
[刘旦] 浅析社区图书馆延伸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