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姜燕令 鲁华娣  | 字数:3598 | 阅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本文通过对比英汉植物词的国俗语义,探究英汉植物文化的某些特征和差异,简要分析造成此差异的文化根源,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语言教学、英汉互译和跨文化交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植物词;国俗语义;文化对比

1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作为语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的词汇必然负载着特定语言的文化。C·恩伯和M·恩伯(1988)在《文化的变异》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者词汇上。” 王德春(1998)将词汇中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具有民族特色的含义称为国俗语义。由于英汉民族衍变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表示植物的名词,构成丰富多彩的植物文化。植物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中有关道德情操、民族精神、美学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文化特点。(赵新1998)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部分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探究英汉文化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2 英汉植物词的国俗语义比较

2.1 语义对应

由于事物本身的属性一致,人们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认识能力又大同小异。因此,英汉对应词语的联想文化意义有共同性,一些植物词汇具有基本相似的文化联想和国俗语义。

如桂树(laurel),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象征着胜利和荣誉。古人用桂枝编冠称为“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人们用 “蟾宫折桂”,喻指中国封建社会举人科举及第。英文中的“laurel wreath”也指用桂枝编成的授予胜利者的花环,桂树渐渐成为了荣誉和成功的象征。“Poet Laureate”( “桂冠诗人”)表示取得杰出成就的诗人。“赢得荣誉”在英文中可以用gain/win one’s laurels,而“小心地保持已得的荣誉”则可以用look to one’s laurels。

又如桃(peach)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深受人们喜爱。桃花的娇美常让人联想到生命的丰润。英汉语言都用桃花(peach)来指代美丽的少女。如汉语中用“面似桃花”描绘女子的容貌佳美。《诗经·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以美丽的桃花为喻,赞美了漂亮、贤德的新娘。另外,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提出了一个没有剥削、大家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所以在汉语文化中,桃花源喻指一种理想的境界,世外桃源至今仍是人们向往的美好世界的代名词。英语中,peach指极可爱或迷人的人,如She is a perfect peach. peach还可表示绝妙美好的事物,如a peach of a goal(绝妙的进球)。

2.2 语义冲突

因为不同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英汉语言社会成员在认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同一事物可能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或文化意义。

比如汉语中的红豆与英文red bean(红豆)字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却完全不同。汉语中的红豆喻指爱情和相思。如诗所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在英语中红豆是贬义的,象征着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出卖原则或牺牲重大利益(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some red-bean stew)。其联想源自圣经《创世纪》中以扫为了一碗红豆汤把他的长子权卖给了他的兄弟雅各的故事。因此,人们把红豆译成love bean 或red berries,以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外国人的错误联想。

又如柳树在汉语中常用来喻指春天和生机。如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柳树是充满活力的象征。此外,因为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柳树还常含有离别、挽留、思念的联想意义,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如隋朝的《送别》“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在西方柳树(willow)代表悲哀与忧愁,象征死亡和哀悼,常指失去恋人等。Wear the willow 表示“服丧”或“失恋”。由此可见,柳树在汉语和英语中国俗语义是不同的。

2.3 语义空缺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杨元刚,张安德2002)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这种涵义空缺现象是文化空缺现象的反映。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一个普通的词在一种语言中常常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就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

在我国,松(pine),竹(bamboo)和梅(plum)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在汉语中都有丰富的文化含义。但在英语中,这三种植物没有任何丰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松树象征长寿。人们常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寿联和“松鹤延年”的吉祥图画祝贺老人长寿。英语中的松树pine却没有这种象征意义,只是一种普通的常青树。

至于竹子,它的自然秉性,容易使人产生高风亮节和谦逊好学的联想。宋代大文豪苏轼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竹子在古诗词中常被寓意为君子的化身,借以表达正直、坚韧挺拔的人格品质。如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是bamboo在西方文化中只不过是一种植物,没有什么特别含义。

再以“梅”为例,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含蓄,傲雪斗霜、不怕困难、谦虚乐观的品格很像中国人的性格。所以,梅花历来深受文人墨客喜爱。像“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陆游,“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都是爱梅成痴的诗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梅花的五朵花瓣象征愉快、幸福、长寿、顺遂与和平。中国人一看见梅花就会产生美好的联想。而外国人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只会把它们作为普通的花卉,不会有“高洁、坚强、谦虚”等联想。

同样,英语中许多植物词有其独特的联想意义,而汉语中却没有。例如,,英美人相信四叶苜蓿(four-leaf clover)能给人带来好运,而在汉语里苜蓿只是一种有用的植物。黄水仙(daffodil)汉语里是一种普通的花而已,但在英语文学中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还有棕榈树(palm),英语国家中,复活节前的星期日,即Palm Sunday(基督教的棕榈主日),是为纪念耶酥受难前进入耶路撤冷时人们手持棕榈树枝欢迎他而设立的。英语中palm是“荣耀、胜利、优越”的象征,习语bear the palm(获胜、夺冠、居首位),源于古罗马以棕榈枝奖赏胜利的斗士。

3 英汉植物词国俗语义差异的原因

为什么同一植物词在英汉语言中有不同的国俗语义呢?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态环境差异。由于英汉两个民族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植物文化。如英语民族形成了以玫瑰、百合等为代表的植物文化,汉民族形成了以松、竹、梅等为代表的植物文化。第二,思维方式差异。汉民族重形象思维,常以物喻人,赋予植物丰富的联想意义。而英语民族以逻辑思维为主,惯常定义、推理,语言表达简洁明了,因而英语中植物词的国俗语义没有汉语言丰富。第三,民俗文化差异。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汉语中植物词的国俗语义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大量运用于文学作品中。英语民族中植物词的联想多受古希腊文化、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传统影响。这些差异的存在,自然造成了英汉民族中植物词国俗语义特征的不同。

4 结语

词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词语的国俗语义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语言教学中,加入国俗语义的内容,有助于增加语言学习者对异族语言、异域文化的敏感性,更恰当地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滕延江 汉英植物词国俗语义偏爱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1(4).

[2] 马彩琴 论英汉植物词语国俗语义之异同[A].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

[3] 李茜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A] 怀化学院学报23卷第6期,2004

[4] 杨元刚,张安德.英汉植物文化联想意义的对比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5] 王德春.一门新的语言学科分类---国俗语义学略论[A].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6] 赵新.汉英植物文化的社会差异[J].中山大学学报,1998(4).

[7] 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M].杜杉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