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美学式的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人自身内部能量的激发,体现了教育是一种引导因素,即引导学生发挥自身固有的潜能。当代教育要培养的就是具有创新型人格的大学生,马斯洛的心理学对当代高校教育具有可供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马斯洛 人本主义 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023-02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以其著名的潜意识理论开创了精神分析心理学,而在20世纪初,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坚持机械唯物主义思想,放弃了弗洛伊德对意识的研究,转而研究可以观察到的行为。马斯洛既不赞成精神分析心理学,也不赞成行为主义心理学,而是融合了两者,建立了一种美学式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大多是以病人为对象,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分析,马斯洛认为过分研究病态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学研究,未能给予当代社会正面刺激与教育;而以经验、实验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忽视了人自身的潜能的实现,是一种僵化的研究。马斯洛则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应该是大多数的正常人,并且应该研究的是不同于动物的人的复杂心理学经验。在当代教育中,尤其是以学生自由学习与活动为基础的大学生的高校教育,如果过分强调的还是经验主义的行为心理学,那么就容易忽视人的个性化成长,不利于学生自身优势与特长的培养,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是强调人自身的价值实现,是一种关注个人的人性化教育,这正式当代高校教育所欠缺的。
一、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曾经关于他的研究对象做了说明,他的研究对象很多是比较年长的人,起始于他的老师,这些人都在自己的追求与理想中奋斗着,并且有一定的成功,这使得马斯洛开始思考,这些比较成功的人是否具有哪些共同的特质?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马斯洛的心理学是一种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相对于弗洛伊德看起来晦暗的心理学而言,马斯洛的心理学则是一种光明的积极心理学。所谓积极心理学,则更侧重对健康的人的研究,“如那些有安全感的、自信心的、富有民主思想的、精神愉悦的、内心平和的、富于激情的、慷慨善良的人,以及那些创造者、圣徒、英雄、强人、天才等。”[1]马斯洛研究心理学的目的就在于要寻找到一种使人得以实现自己价值的品质,即力求在大多数成功者身上找寻共同的特质和品格,在教育中培养这些品格,实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其最终目标就是希冀帮助人们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回答“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个理论是建立在其动机学说上,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就是动机,而主要是由人的内在需要引起的内部动机。但是,在研究人的动机的时候必须是把人当做一个整体看待,比如填饱肚子,不只是满足胃部这一个身体部分的需要,而是整个人的一种需要。动机的研究不能单纯地局限在肤浅的表面动机,而是要寻求一种基本需要或是终极目的。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两种——基本需要和特殊需要。基本需要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有些类似于本能;而特殊需要就是根据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而后又将需要分为三种平级的层次——意动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他最主要研究的是意动需要,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五大需要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按层次依次由低级向高级递进,低级需要只是起到一种慰藉、满足生理的作用,但是高级需要则是真正激发人思维与精神的需要,但是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涉及到“完满人格”。自我实现的过程即是自己力求达到“完满人格”的过程。自我实现就是区别于弗洛伊德病态心理学研究的最大特点,而且也抛弃了行为学家将一般大众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他曾经举国一个例子说明他的研究:假如你想知道一个人一英里能跑多快或者怎样才能跑得更快些,你不会去研究一般跑步者,你研究地是跑得特別快的人,是属于“不断发展的一小部分人”。自我实现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且是真实的自己的过程,是不断发现自己的天才与潜能并且能运用的过程。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自我”并不是他们的特点,他们自身已经不太存在问题,一般不是关心自己,而是关心自己以外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某种职责、义务或者使命,是与其他人或者民族又或者世界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们超越琐碎之事,是在一个极为广阔的范围乃至宇宙范围思考一些终极价值问题。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与创造性理论,是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心理学的界限,“高峰体验”的前身是带有宗教色彩的“神秘体验”,马斯洛认为这绝不是迷信,而处在“高峰体验”中的人没有一个是不健康的,相反,处在“高峰体验”里的人可以说是其最具有活力、思维最敏捷的时候。而这种体验也是“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一个插曲,具有短暂性,但是这种短暂性是激发每个人自身内部创造性的一个源泉,“高峰体验”中的人会感觉到自己似乎离事物的本质越来越近,“我们已升华到人与世界融合的高度,它常常是创造性中一个可观察的事实,而现在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2]
马斯洛并不认为环境造就人或者是环境决定人的发展,而提出良好的环境只是把人的本身固有的内在潜能激发出来了,而这些潜能是人自身内在的,可以说是天生的,环境只是起到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因此,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反对一种专门对病态心理的研究,也反对行为主义针对动物做的各种实验,因为人比动物复杂的多。希望心理学就是始终是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且是健康的人,即研究如何使人向上,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潜能。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当代高校教育的启示
当代中国的高校教育理应与时俱进,社会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学校的教育更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的就是为何要“以人为本”以及如何“以人为本”。马斯洛要培养的是“完满人格”,但这种“完满人格”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人,只是说能够不断实现一个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就是不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马斯洛的理论对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与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推荐
[甘泉] 心理学视角下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孙庆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
[刘丹] 从人本主义理论谈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杨丽娟] 试用心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释高考生志愿选择
[梁燕芳] 从幼儿心理学视角创新幼儿德育教育
[余武姮] 积极心理学在班级教育中的运用
[课程教育研究] 护理心理学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及改革思考
[课程教育研究] 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教育研究] 高职生数学厌学困境心理学援助机制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师范类必修课心理学课程思政内涵探析
[课程教育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课程教育研究]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生理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
[课程教育研究] 心理学、教育学在学前儿童绘本阅读推广中的应用
[课程教育研究] 巧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