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验数据是科学探究活动中最重要的实证之一,是对问题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认识的有利武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收集和获取数据,并充分利用数据,用数据说话,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数据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数据 意识培养 有效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数据意识的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YQJK05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54-02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据的重要性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送审稿)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旨在通过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数据作为探究实验中常见的记录手段,对事物、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时,可使我们的条理更清楚,结果更精确,有着其它方法不能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意识,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形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不少老师教学时忽视对学生实验数据意识的培养,学生获取、分析、运用实验数据的意识淡薄,导致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长远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1:重实验操作,轻数据意识
有些教师上实验课时,只注重让学生经历“热热闹闹”的实验操作过程,但至于学生为什么需要收集实验数据?实验数据证明了什么?教师并没有从一开始提出有效问题,布置明确实验任务,渗透敏感数据意识。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一课,某教师简单作了实验演示后,就任由学生自行操作。学生在实验中确实“玩”得很开心,快下课时,教师问学生实验结果证明了什么问题?由于实验过程中缺乏记录数据的习惯,学生脑海中的数据印记比较模糊,以致需要运用数据去解释现象时,由于证据不足,导致结论牵强,教学效果甚微。
问题2:重教学流程,轻数据真伪
有些教师比较注重教学的流程,情境创设、问题提出、实验操作、交流汇报、总结等教学环节完整,但至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获取的数据是否真实有效,教师没有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找出原因,导致实验失败。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有小组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从数据上看,自来水温度数据明显异常。原因是测量自来水和温水的两支温度计的初始温度读数本来就存在误差,而学生在测量时将两支温度计混乱使用,且测量和读数方法有误,导致数据不真实,从而影响了对实验结论的判断。
问题3:重实验结果,轻数据分析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做完了实验,记录了数据,由教师引导给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就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有小组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
仅从数据上看,这对学生作出“摆长越短,摆的速度越快;摆长越长,摆的速度越慢”的判断似乎并不造成影响,但细看数据,反映学生对“摆动一次”理解有误,错把摆动半次当成了摆动一次计算。缺乏数据分析,容易导致学生无视数据的合理性,潜在的错误被隐藏。
基于上述问题,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意识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略谈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数据的意识
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多让学生进行实验前的预测,多问几个“为什么?”、“你的证据是什么?”和“如何证明?”,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欲,让学生认识到数据采集的重要,从而强烈地产生运用实验数据的意识和需求。例如:
问题1: 1、2、3号瓶子,哪个瓶子的水最多,哪个瓶子的水最少?如何证明?(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
问题2:天气预报预计明天会下雨,你预计我们学校这片区域到底下小雨,还是中雨、大雨呢?实际测量结果与天气预报相符吗?你为什么这样判断?你的证据是什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
问题3: 食盐可以在水里溶解,这杯水可以溶解多少勺食盐?水可以无限量地溶解食盐吗?如何证明?(教科版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问题4:泡沫在水里是浮的,是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石头在水里是沉的,它受到水的浮力吗?如何证明?(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
问题5:一张平展的纸梁能承受两个铁垫圈,用同样的纸折成不同形状的纸梁,它们承重会相同吗?哪种形状的纸承重最大?如何证明?(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实验前,学生是可以基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作出判断的(无论判断正确与否),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仅凭简单的判断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通过问题及任务的驱使,会让学生迫切地期望通过实验获取相关的数据,让这些数据支持自己的判断。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正是我们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目的。
相关推荐
[甘铁娜]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几点建议
[奥尔鲁木] 国内外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述评
[余明强] 浅谈如何加强计生档案的科学管理
[银花] 构建内蒙古草业科学发展体系的重要性
[张羽] 从中国科学社史料整理看档案价值链的构建
[罗林娇 叶雅妮 ] 微博的科学传播对自媒体发展意义的研究
[邓茂华] 文化因素在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中的应用
[闫石] 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
[张超 武卫 林振荣] 浅析土木工程ESP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窦畅 付洋]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姜福英] 小学体育课堂中游戏教学的应用
[万显伦] 关于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
[李爽] 浅谈幼儿数学教学如何体现生活化
[李麒麟] 浅谈如何围绕“两个巩固”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
[王国艳]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的高效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