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西南石油大学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自填式问卷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展开调查,在分析数据基础上,一方面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另一方面分析现状背后成因,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和提升路径提出有效对策建议。
【關键词】新时代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培养 问卷调查
【课题项目】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资助项目(WH2020Z002);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CSZ20032);西南石油大学2020年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S20201061503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045-02
社会责任感,即社会主体对社会、他人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西南石油大学是我国第一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学校建设情况对众多院校具有借鉴意义。
本次调查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自填式问卷为工具,对西南石油大学本科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运用多学科视角对收集的185份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其中现实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为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提升社会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调查实施
(一)调查目标
调查以西南石油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设计21个问题,分为三个具体目标:
(1)总结现状。通过数据分析手段整理问卷数据,总结当下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实情况和效果。
(2)发现问题,找出成因。研究目前社会责任感培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层层深入,透析问题背后的主客观成因。
(3)提出对策建议。挖掘问题背后深层影响因素,为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出针对性措施和建议。
(二)调查问题
(1)意识。针对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内涵和表征认识,了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程度。
(2)态度。针对社会责任感培育重要性及个人承担社会责任目的,分析掌握大学生群体对承担社会责任和加强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态度和看法。
(3)行为。将日常与特殊时期结合,考察大学生日常志愿服务情况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贡献情况,探索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感的实践现状。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时间为2020年6—7月,对象为西南石油大学本科生,设计问题21个,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85份,有效问卷185份。
(一)社会责任内涵理解
社会责任感由传统慈善互助思想演变而来,着重强调社会责任。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强国继承者,除应具备基本道德品质外,还应具备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
185份回收问卷中,71%的大学生清楚社会责任感的含义,92.97%的学生愿意主动了解社会责任感含义,普遍能够理解社会责任感内涵并且愿意探索其背后深层含义,充分体现大学生的良好文化素质修养。
(二)对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态度
94.05%的学生认为自身有必要接受社会责任感培育并且认为学校和社会有必要对其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虽少部分学生持反对意见,但大多数学生态度积极,大学生群体主流文化意识中依然重视社会责任感培育。
(三)接受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途径
社会责任感意识传播及培育载体主要为微信57.3%、微博57.84%和电视媒体56.22%,培育主体主要为老师35.14%、父母长辈39.46%、同学朋友13.51%。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以微信、微博和电视媒体为载体进行社会责任理念宣传教育的认同感与接受度更强,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养成发挥着关键作用。
(四)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及行为表现
关于承担原因,72.97%的大学生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感是自我道德要求,16.22%认为是社会要求,5.41%是为了获得他人友好评价,3.78%来自于他人影响。从数据来看,大学生传承、培育社会责任感主要来自于自我道德和社会要求,并且大多数人选择了自我道德。可见,在新时代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实施下,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及自我要求都有所提升。
关于行为表现,以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为例。129人偶尔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占比69.73%;45人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占比24.32%;11人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占比5.95%。在校期间一学期参加三次及三次以下志愿服务活动的有119人,占比64.32%;参加四至六次的有46人,占比24.86%;参加六次以上的有20人,占比10.81%。从参与次数和频率上看,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很少,积极性不高,整体呈现出相对消极的状态。
(五)数据总结
整体数据显示,客观上,社会责任感培育途径主要为家庭和学校教育,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渠道以新兴媒体为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主观上,大多数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自我认知良好,态度积极,社会责任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主流意识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仍存在认知的表面性、概念性、知行不一等问题。
三、调查结论
(一)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认知存在概念性、表面性、低层次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99.46%的学生认知清楚,调查对象中有绝大部分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处于模糊状态,“清楚”的自我评价结果仅为字面上的概念性朴素感知,至于其深层含义如何,大部分同学并未真正理解,认知总体停留在初步的“低级”状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利己主义泛滥,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强烈功利色彩。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大环境,多元化使社会整体利益变得模糊难以确定,人们过于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责任观功利化在大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各种行为出发点都是个人利益得失与理想前途,而社会需求和国家需要在其奉献行为中的地位似乎只是“顺便”。
相关推荐
[奥尔鲁木] 国内外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述评
[周艳红 文意纯 ] 探析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策略
[王琼] 新形势下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戴耕洁] 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实践思考
[马安娜] 高校档案利用障碍及对策分析
[赵峰涛] 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革及发展趋势
[肖永菊] 浅谈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作用
[邢宏宇] 高校图书馆开展微博服务的探讨
[唐维] 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
[刘辉贤] 计算机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
[杜志惠]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研究
[夏宏雷] 浅谈还原卡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的有效管理
[谭旭] 论实现高校图书馆员有效管理的手段
[曾艳红] 井冈山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
[刘水冰] 我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