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新形势教育背景下,如何将思政素材“潜移默化”地加入研究生课程中,同步提升科研能力与思政素养,决定着我们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质量。《科研思维导论》课程是研究生的通识类课程,对于塑造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导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了分析和挖掘,从学术不端、职业理想、研究假设三个方面展示了思政素材案例,通过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了解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为研究生通识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 研究生教育 教学实践 通识课程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专项——“课程思政”背景下《科研思维导论》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21)08-0125-02
1.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教育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指导、保障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有序、创新发展[1]。课程思政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随着思政课程的深入学习,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广泛、丰富的实践探索,积累了非常多的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思政素材和思政案例[2-3]。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研究生是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质量。有的学校调研数据显示,每年学术论文中80%的第一作者是本单位的研究生(理工类),科研项目的主要执行者也来自研究生。所以,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决定了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研究生毕业后总体而言,会迅速地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在重要的岗位发挥作用。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会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在工作中的态度、行为和结果。因此,如何在研究生课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能力培养和思政意识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高级创新性人才的育成,是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个研究生课程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4]。
但是相比于本科生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生课程思政有一定的难度。首先,研究生课程在培养过程中的比重较少。目前研究生培养期一般是3年,其中2年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只有1年进行课程学习。其次,研究生课程的数量较少。通常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只有不到十门左右的课程。而且研究生的学科门类更细化,每一门课程的选课人数也较少。最后,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更新快。研究生的课程专业性更强、教学内容与前沿更贴近,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更新速度快。
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研究生的课程思政资料较少,可以互相借鉴的课程思政案例较少。本文通过《科研思维导论》课程的思政元素的分析和挖掘,以及实践教学后学生的反馈,总结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改进措施,希望为更多的研究生思政课程实践提供思路。
2.课程思政融入《科研思维导论》课程的必要性
有效的实践来自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来自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思维背后应当是高尚的情操和道德。美国教育学家德怀特·艾伦(D. W. Allen)指出,高等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
《科研思维导论》是一门在研究生低年级阶段开设的思维课和方法课,通过介绍正确的科学研究思维、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规范的学术成果表达,让学生了解科学、规范、有道德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和能力。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国情、社情、党情的充分把握,该课程的思政元素的发掘和渗透,对于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有重要意义[1,5]。
因此,本门课程应该格外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发掘,将“课程思政”与“科研思路与方法”相结合,在激发学生科研热情的同时,高效率地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这对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科研思维导论》的思政素材发掘
《科研思维导论》共计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内容有三大模块:科学研究思维、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成果表达。
科学研究思维主要介绍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的定义和核心要素。介绍了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步骤。提出“以假设为驱动”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思维方式。
科学研究方法部分重点介绍了在假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回答问题,验证假设,最终调整假设到与客观现象规律完全一致的程度,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科学成果的表达部分重点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把学术论文的写作难题拆解成各个模块,各个击破,然后把各个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统领成文。
教学方法可以是借助在线资源进行翻转课堂、SPOC教学、教师有效讲述、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化小组学习、口头汇报展示等多种方法。结合本课程三个模块的内容,我们重点选择了“SPOC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化小组学习”作为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思政案例。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感受到作为科研工作者“严谨求实、勇于担当、立志高远、为国奋斗”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成为“积极探索、品质高尚”的被国家需要的知识分子。
3.1“科学研究思维”教学模块的思政元素发掘
“科学研究思维”的模块中,我们重点在“学术诚信”“学术精神”和“研究假设”三部分进行了思政元素发掘和活动设计。教学方式为“案例呈现(正反面)+小组讨论+辩论会”。
gzslib202205082120
相关推荐
[宋晓娟] “留学经济”视角下高校国际通识课程开发的背景、问题
[高雪琴]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何青华] 浅谈以杏坛非遗文化为基础的美术拓展课的实施
[黄翠容] 名言警句导课,演奏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前奏曲
[课程教育研究] 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和解决措施
[课程教育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师数学分析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新时代高校通识教育与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育研究] “破五唯”语境下研究生科研评价体系改革路径探讨
[课程教育研究] 应用型大学研究生课程《数字图像处理》建设初探
[课程教育研究]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检测》实训课
[课程教育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机制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工科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课程教育研究] 基于校院二级管理体系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课程教育研究] 基于云班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基于微课的药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