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务处是高校教务管理的核心部门,而教务管理在整个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是十分關键的,教务管理的水平会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务处人员作为教务管理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执行者,教务处人员的工作直接决定教务管理的水平。因此,教务处岗位的人员岗位设置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务处岗位工作强度与管理服务的角度分析,将不同类型的人与不同类型的岗位进行匹配,最终得出高校教务处人岗匹配的方案。
【关键词】高校教务处 工作强度 管理服务 人岗匹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4-0025-03
一、教务处人员的情况
教务处是高校教务管理的核心部门,而教务管理在整个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是十分关键的,教务管理的水平会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务处人员作为教务管理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执行者,教务处人员的工作直接决定教务管理的水平[1]。因此,教务处岗位的人员岗位设置尤为重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对教务管理的要求一直在提高,但教务处人员编制并没有扩张,甚至缩减了,这样导致每个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并且现在高校行政人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积极性不高、人员年龄结构与专业结构不合理、工作量过大等问题。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务处的服务与管理水平,这个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二、岗位的分类
本文通过对岗位性质的分类,从两个维度将岗位分成四类,维度有:岗位是偏于管理职能还是服务职能多一些,岗位的工作强度是否稳定。
虽然按照现代管理论来说,管理即服务,但本文是针对教务处的工作进行的分类,确有侧重,主要的依据为工作的终点是学校还是校外。因为如果终点为学校,那该工作的决策决定者即为学校,,通常都会以学校或者教务处的文件为准,确定性较大,指向性更明,执行起来很清晰,所以,将终点为学校的工作分入管理类工作;终点不为学校,通常为上一级主管部门,或者同级高校等,工作的政策不是由学校指定的,存在着不确定性,并且一般都需要与专业老师一起探讨,研读材料,比如评选或者申报工作等,另一个因素是学校方面的工作完成后,并不是说完成了这项整体工作,接下来需要教务处人员与上级领导部门或者其他部门进行沟通,最终的决定权不在学校,故将终点不为学校的工作分入服务类工作中。
三、教务处各科室的工作内容
教务处负责高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运行管理、学籍管理、教研管理、实践管理、质量评价与综合管理等工作,以保障高校有序的教学秩序。教务处的职能是依据学校的教学目标来制定相关的教学工作,保障高校教学活动能正常运行。教务处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起高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高校之间的良性循环模式,并使高校其他部门之间围绕教学目标相互协作、良好协调[2]。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务处的人岗匹配,现对通常教务处的几大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具体工作分类如下:
(一)运行管理
1.教材管理
规范、有效地开展教材管理工作及其思路与方法。确定教材管理的概念、内容、环节、思路、制度建设、存在的法律风险和仓库的管理工作;教材管理各项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如教材计划的编制、认定、整理、征订、采购、协调、验收、发放、调剂、积压处理、收退、盘存、结算,以及教材管理工作总结、研讨与评价等。
2.考试管理
包括校内考试与校外考试,要求管理人员使考试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牢牢把握时效性,注重细节问题,对任何考试与考生进行信息核对,都要求做到责任到人。
3.教室安排管理
线下课程的教室安排,日常教室的借用安排。
这些工作属于强度稳定,偏于管理的类型。
(二)学籍管理
学籍工作相对来说较为繁琐,基本贯穿于学生注册入校到毕业离校的各个环节,有学籍信息上报、学籍异动处理、成绩审核、毕业审核等,每项工作都与学生息息相关,并且极为重要。在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很多风险[3]。
这些工作基本属于强度稳定,偏于管理的类型。
(三)教研管理
1.常规工作
(1)“三期教学检查”
为了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与监控,学校须按时在期初、期中、期末进行教学检查。三期教学检查由院、系两级同时进行,以系(部)检查为主,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学生、教师与教辅、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采取措施,及时整改。
(2)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围绕学校的定位,立足于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专业的自身情况,要求专业负责人根据现有的教学体系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这些工作基本属于强度稳定,偏于管理。
2.申报工作
申报工作包括省级或者国家级的课程、专业、学科等相关评选,如一流课程、特色专业等。申报工作具有周期性,要根据上级政策文件,按节点进行,时间通常比较紧张,上报至上级部门前,工作的强度较大。
这些工作基本属于强度不稳定,偏于服务。
(四)实践管理
1.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
组织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为了积极推进学院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推荐
[奥尔鲁木] 国内外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述评
[周艳红 文意纯 ] 探析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策略
[王琼] 新形势下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戴耕洁] 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实践思考
[马安娜] 高校档案利用障碍及对策分析
[赵峰涛] 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革及发展趋势
[肖永菊] 浅谈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作用
[邢宏宇] 高校图书馆开展微博服务的探讨
[唐维] 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
[刘辉贤] 计算机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
[杜志惠]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研究
[夏宏雷] 浅谈还原卡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的有效管理
[谭旭] 论实现高校图书馆员有效管理的手段
[刘水冰] 我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探讨
[陈骏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及其优化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