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表现性评价相融合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研究,以评价设计引导学生有目标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会探究学习,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探究式教学;问题情境;自评点
一、概念的诠释
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现性评价关注的焦点不再是片断的知识和技能,也不是学生考试能力的提高,而是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技能的整合、扩展与应用,是学生探究、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是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是责任感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本学期,我以低年段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与探究式学习相融合进行了探索与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探究中以评价设计引导学生有目标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评价中探究,在探究中完成任务。我们知道,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遵循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原则,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那么,怎样以表现性评价与探究式学习相融合,培养低年段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通过表现性评价引导低年段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
低年段学生可以参与探究式学习吗?怎样设计评价点,才能与学生的探究问题、探究活动和谐一致?并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我们知道,探究式学习注重的是过程,而表现性评价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设计了以多元化的任务式评价融合低年段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任务中完成学习评价,在表现性评价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老师更能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能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低年段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与探究式学习能相融合,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表现性评价的“问题情境—自评点—探究活动”的和谐设计
探究学习过程的评价研究,更强调把评价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进行这一探究教学研究中,教师首先要考虑把问题情境—自评点—探究活动进行和谐结合的设计,我以一年级《小飞机与降落伞》一课为例,进行研究,并以“问题情境、自评点、探究活动”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设计:
表现性评价认为:要实施表现性评价,关键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的评价。从上表可以看出:1.事先确定评价内容,即任务评价目标——能选择适当的纸材,折出一架飞得又远又高又漂亮的纸飞机;2.确定表现性任务,将任务评价目标分解为构成表现成果的可观察的具体行为的自评内容——(1)我能选择合适的纸折飞机;(2)我能折出飞得又高又远的纸飞机;(3)我能设计与众不同的纸飞机。(创意表现)(4)我能装饰纸飞机。如下图:
我们知道,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所以教学时,我首先向各学习小组呈现出有目标性的表现性评价内容,并根据教学过程,精心设计了相关的问题:1.试一试,用什么纸折飞机才合适?2.试一试,怎样折,纸飞机才飞得又高又远?3.试一试,怎样设计纸飞机的机身和机翼,才能与众不同?4.试一试,怎样装饰纸飞机才好看?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不能过深,但要有一定的探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习小组的任务是根据问题和评价点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并得出相应的结果。由于问题与评价内容和谐结合,学生探究学习任务明确、有激励性评价导向,学习活动有趣,并能充分体现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既能引导学生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的兴趣。
四、以广东版一年级《圆圆、方方和尖尖》教学片段为例
(一)《圆圆、方方和尖尖》教学片段一
(二)《圆圆、方方和尖尖》教学片段二
通过以上案例的探索,可见表现性评价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探索的问题任务来表现他们的学习成效,既能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能揭示其非认知“行为”,如态度、责任心、合作精神等,它将评价的内容、过程、结果自然地融为一体,以促进教与学的质量的提高。
五、对学生探究能力、表现性评价设计的反思
(一)问题和表现性评价和谐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1)评价设计的和谐性。表现在这节课能把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达成目标,即“能折出一架飞得又远又高又漂亮的纸飞机”,分解成若干个问题式的探究活动和评价内容进行和谐设计;(2)情境化评价。教师善于创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试飞—比较”的情境和对应的评价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探讨”的空间,一方面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关注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正如专家说的:“评价不仅成为激发智能的一种环境,还应架起学生在校活动与离校后实际工作之间的桥梁。”
(二)能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并以评价贯穿探究过程
如:创设渐进式的问题情境,即以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发现等活动过程进行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如:“试一试,评一评,用什么纸折飞机才合适?”“试一试,评一评,怎样折,纸飞机才飞得又高又远?”“试一试,评一评,怎样设计纸飞机的机身和机翼,才能与众不同?”“试一试,评一评,怎样装饰纸飞机才好看?”
可见,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发现知识和学习新知识,变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整个探究活动设计,以评价、鼓励、思考、探究为主,而不是将答案奉送给学生。
美术新课程指出: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我们知道,感知能力是发展形象思维、创新精神的前提,也为审美想象提供感性基础。所以,本课尝试以评价促进学生形象思维方式;关注学生的感知觉体验过程,使“这种评价更多地鼓励学生接触实际造型表现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
(三)注意表现性的语言评价
在教学的第四环节,即“欣赏—比较”环节,通过观察与欣赏“各种各样的飞机”,说说“我喜欢哪一架飞机,从造型、色彩等说说为什么”时,我用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飞机。由于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我提出了临时评价内容:“看谁发现得最多”。
学生甲:3号飞机叫战斗机,因为它的身体很小,像个三角形,灰颜色,不怎么好看,迷彩服的飞机好看。比1号的客机小得多,打仗时能灵活同敌机作战。
学生乙:我觉得1号客机的形状很漂亮,一排整齐的窗户,由大到小的圆柱型的机身,很大,能装很多人。还有两只长长的大机翼,机尾上还有红色的木棉花的图案,很好看。
老师:你们想听听我的发现吗?因为我很留心听,也很欣赏同学们的发现(语言评价),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提到三个词,我觉得很重要。
板书:机身、机翼、机尾
老师:为什么说机身、机翼两个词很重要?看看所有的飞机,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
学生齐说:机身、机翼。
老师:其实,听别人发言,也要学会发现,就会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现在注意观察了,所有飞机的机身、机翼有什么不同的形状?
课堂的表现性语言评价,能够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活动中,不露痕迹地进行,既关住过程评价的激励性,又达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的。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感到孩子们对美术的态度由原来的被动转化为主动,从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积极者,培养了儿童的主体参与意识,调动了儿童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孩子的合作交流,活跃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儿童评价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这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也是美术课堂培养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相关推荐
[周静]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谈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管理
[杨璐宇] 浅议党报记者政治素养的培养途径
[李婷] 高职院校韩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潘英 赵来斌] 论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
[涂善超 刘忠敏 李] 发展性教员授课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张英莉 任广明] 应用型本科院校声乐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金琼] 浅析农村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及提升
[罗启宏] 电子商务环境下顾客忠诚度的培养
[宋万杰 石永贵] 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佈仁其其格] 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额尼日勒其其格] 浅议如何培养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
[刘丹] 从人本主义理论谈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张秀峰] 浅谈语文教学中音乐素养的培养
[王玲玲] 小学科学教学课堂评价现状及反思
[钟娟 郑旋] 面向“卓越计划”的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