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TEM教育(STEM Education)是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结合起来,以围绕着生活问题进行的一种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创新力的复合型综合人才的教育方式。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校本课程设计中,能够为校本课程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大力推进教育方式的改革,开创了一条国家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新道路。
【关键词】STEM教育;初中化学;校本课程
近些年,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需要大量具有创造力、创新力的人才。为了满足我国人才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应贯彻学科整合思想,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落实STEM教育理念。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贯彻STEM教育理念,一方面可以适应国家培育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填补初中化学课程实施校本化的空缺。
一、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为了基于学生化学学科学习情况设计校本课程,笔者对佛山市顺德区使用的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内容进行梳理。通过教材梳理,可以发现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化学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校本课程设计中,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出发,逐步拓展其他的化学知识,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在教科版《科学》教材中,还可以发现该教材具有非常多的探究性实验,例如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风的起因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因此,在校本课程中,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开展探究性实验,灵活运用控制变量、对照等实验方法,进一步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二、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校本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校本课程目标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关键能力与养成必备品格,也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弘扬校园特色文化。
(二)校本课程内容(见下表)
校本课程面向八年级学生,课程内容围绕生活情景展开,注重STEM教育理念中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素养的培养。 在知识层面上,知识由熟悉到陌生,如“溶解度”“铁的生锈原理”“水的净化”等知识在小学教材中均有涉及,是学生熟悉的,而“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肥皂去污原理”“原电池原理”等知识在小学教材中未涉及,是学生陌生的。在实验操作难度上,由易到难,如在“小小科学家”主题中,活动形式多为探究性实验及小组讨论,而在“发明小能手”主题中,活动性形式新增了动手制作实验,要求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动手制作以及成果评价,更具有挑战性。
基于STEM教育理念设计的化学校本课程,课程结构围绕生活情景进行展开,由熟悉到陌生,由浅入深,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同时,课程也着重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交叉融合,以增强学生实际生活问题解决能力。在校本课程中融入STEM教育理念,有助于创造性、创新性综合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晓慧,徐彬等.STEM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理念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9(4):01-04.
[2]康建朝,王晓宁等.我国中小学STEM教育现状的调研和分析[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10):05-08.
[3]徐静.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6(5)6-7.
相关推荐
[周静]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谈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管理
[魏红] 浅谈基层党员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途径
[李萍] 试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基层党建工作的促进作
[唐家博] 基于FPGA的数字秒表设计
[赵翀] 毛泽东的人民观对当前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
[曾艳红] 井冈山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
[何凌玥] 基于创新思维下的环境艺术设计
[陈骏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李麒麟] 浅谈如何围绕“两个巩固”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
[刘爽] 加强高校基层团总支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
[郭小红] 后喻文化时代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话方式的转变策略
[芦文利] 民办大学教育
[杨蕊]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胡刘坤] 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口语合作模式研究
[周文芳] 新形势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