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李莜 | 字数:5264 | 阅读:

摘 要:本文简述了云南旅游业的地位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研究云南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多样性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借助丽江古城保护与开发的成功经验,重点分析了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旅游业;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民族文化;开发;保护;丽江

云南旅游业是迅速崛起的朝阳产业,已成为我省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全省旅游产业体系的逐步形成和国内外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经济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旅游业在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外汇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就业和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云南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如何充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并加强保护,使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丽江古城开发的成功经验,论述了我省人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和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的建议和对策。

1 云南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云南在漫长岁月里逐步形成历史、民族文化等多种旅游资源,它们相互融合,构成了我省丰富而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使其具有多样性、独特性、交融性、地域性、原生性的特点,与其他地区相比,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独特神奇的民族文化环境,悠久灿烂的历史文物,丰富深邃的民族文献古籍,绚烂夺目的民族文学艺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节庆,在国内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极强的垄断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和交融,云南民族文化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多样性及民族文化“和而不同”三个特点,成为发展我省人文旅游资源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一大优势。

2 云南人文旅游资源——丽江古城的成功保护和开发

历史文化名城是人文旅游资源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必须有悠久的历史、相当的文化内涵以及一定的知名度,三者缺一不可。集历史古迹、文化、宗教、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昆明、丽江、大理、建水和巍山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丽江是人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成功典范。

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坐落在玉龙雪山下海拔为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总面积3.8平方千米,居住着2.5万多名以纳西族为主的居民。古城是一座以人为中心,与山水相亲,朝四方敞开的“无墙之城”。它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它没有森严的城墙,取而代之的全是两层瓦屋民居。独具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三眼井、放河灯、民族打跳和五彩石路等形成了古城的十大景观。古城建有354座石桥和木桥,其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当地的条件和传统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和白族民居的优秀传统,并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风格。再加上东巴文化的光辉灿烂和东巴古乐的意境神韵,以及多姿多彩的纳西族民风民俗,使之成为融自然、历史、建筑、民族文化为一体的世界著名旅游胜地。

然而,没有任何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可以自然而然获得,丽江古城也不例外。丽江县经济不太发达,却多方筹资对古城进行全面保护和建设,先后共投资4亿多元实施规模浩大的“2-3”大地震恢复重建和世界文化遗产整治建设工程。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对3万多平方米不协调建筑物进行拆除和整改,对古城名居进行全面的原貌修复,修缮9个文物保护单位,恢复修建木桥、石桥130多座,完善古城排水、防洪、核心区电路和通讯系统。对玉龙雪山、老君山实施封山育林,并全面关闭污染企业,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为此县财政每年减收5000万元。丽江为“世遗”付出的代价诠释出令世人瞩目的“丽江模式”,即在中国西部不发达地区,凭借自身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采取科学规划、依法管理、以德治城和配套措施,闯出了一个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丽江模式”。

“丽江模式”没有抹去世界文化遗产大研古镇的历史个性,它依靠自身的传统和纳西族的智慧而被完好的保存下来,其历史的真实性得到了高度重现,实现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和谐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由此证明,旅游业可以给在文化遗产及附近区域的人们带来不可限量的经济发展机遇,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我省先后投资6500万元用于“三江并流”区域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财政十分困难的巍山,投资500万元维修古城和古迹,正是“丽江模式”的成功延伸。

3 云南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丽江模式”是成功的,然而,由于在旅游业发展的观念、价值取向、保护与开发关系的认识上存在不足,以及旅游科技水平和发展规划的滞后,我省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3.1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与保护的错位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城市建设改造热和访古探幽旅游热:一方面,大搞旧城改造,千篇一律的大道、高楼代替了前人的建筑文明;另一方面,又怀念中国传统的飞檐青瓦古街老巷院落小桥流水,这实际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合时所产生的断裂。所以,保留一些民族传统建筑和城市风貌,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因为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整体风貌,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理念,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在建筑上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折射出民族文化的伟大。丽江古城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就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并非所有的古城都能像丽江那样合理、有序地保护与开发。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是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但在上个世纪,昆明为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功能而进行的大规模改造中,忽视了城市整体风貌和建筑风格的保护,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古建筑、街区和文物古迹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毁,破坏了古城原有的历史风貌,昆明在变得现代化的同时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3.2 有限的旅游资源面临旅游者数量倍增的巨大压力

我省有些人文旅游资源含有极高的观赏和文化价值,已成为旅游需求热点和焦点。如丽江,人文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与旅游需求的快速扩张形成了强烈反差,数量庞大的客流所造成的旅游垃圾,以及空气、水体、噪声污染和植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旅游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大理洱海的一个玲珑袖珍、极具观光价值的小普陀岛为例,,其面积仅100多平方米,岛上枝叶繁茂,与明代楼阁相映,形成一种天然盆景景观。然而,在游船停靠小普托仅20分钟的时间里,就有数百人登岸游览,不少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植物遭到践踏破坏,使得小岛不堪重负。小普陀只适于观赏,所以应该严格限制其上岛人数和次数,最好改上岛为远看,让它与游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还其“盆景”式的景观特性。这样,有利于发掘小普陀的价值,保护和提升旅游质量。

3.3 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是人文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省有些地方出现了令人忧虑的“旅游开发”热,即在短期经济利益驱动下,仅仅简单地把旅游业当作经济产业来对待,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对景区景点资源的保护管理不力,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严重破坏了旅游资源。诸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的无序状态,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造成高品质旅游资源的不合理或低水平开发,成为严重影响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3.4 旅游文化品位不高,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民族人文旅游受到冲击

在外来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一些人文旅游开发常常摈弃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忽视资源特有的文化价值,对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使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险。一些人文旅游地将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为粗俗的商业性表演,原有的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所取代,旅游者面对这样的旅游产品感受不到有益的教育和熏陶,这在我省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中已屡见不鲜。因此,如何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避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商业化已成为旅游发展过程中亟待关注的问题。

3.5 旅游科技水平低,是造成人文旅游资源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旅游规模的迅速扩大已使部分旅游地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之中,环境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实施高科技、高效率的旅游管理技术迫在眉睫。但现阶段科技的应用仍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状态,缺少旅游管理和环境监测保护设施,污水和垃圾仍采用原始的方式就近排放,造成污染。同时,旅游经营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远落后于相应技术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旅游决策缺少科学性,带有相当的主观和盲目性。这些都使我省人文旅游质量难以提升。

4 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旅游业的保护和开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其整个过程中,应充分认识我省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珍贵性及其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妥善解决人文旅游资源保护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之间的矛盾。在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时,决不能以牺牲遗产和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只有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为当代和后代造福,实现我省人文旅游资源的健康发展和永续利用。

结合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以确保云南人文旅游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1 充分认识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

要使我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人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和谐统一,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并以不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文化及其它资源为前提,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应在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同时,保证后代能公平享有旅游资源的权利,并与当地经济有机结合,以其提供的各种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4.2 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处理好三个关系

旅游开发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承受能力之上,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基本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持我省人文旅游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特点及优势,提高文化旅游的品位,严禁用商业价值来取代民族文化价值。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自然、人文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资金等全方位的支持,才能促进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强化“旅游保护”,淡化“旅游开发”;强化“旅游文化”,淡化“旅游经济”;强化“旅游供给质量”,淡化“旅游项目数量”,决不能贪图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旅游开发而导致自然景观、历史文物古迹和民族文化的破坏。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做到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反对不遵循客观规律、急功近利、不惜牺牲环境和珍贵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才能使人文旅游资源得以保护,质量和效益得以提高,从而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

4.3 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应充分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及时转变重经济开发、轻环境生态和遗产保护的错误思想观念。对于旅游者,应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历史古迹和民族文化的行为规范教育,倡导自然、文化和生态旅游,以使我省人文旅游资源得以保护。

4.4 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要摈弃狭隘的区域观念,充分利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强与国内外旅游部门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借鉴旅游强国和强省保护、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功经验,着力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精品,以及过硬的、优秀的旅游品牌,提升云南旅游的价值和知名度。近日,川滇藏三省区共商十年投资500~800亿元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正是我省区域合作的良好开端。

4.5 依靠科技进步,编制人文旅游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进一步加强云南旅游经营和环境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提高科技决策水平,组织旅游管理、环保、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编制我省各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我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合理保护与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对我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只有凭借我省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人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力度,并与民族文化紧密融合,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与特色,让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融入文化内涵,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才能提升云南人文旅游的文化品位和质量,促进云南人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云南将会由旅游大省发展为旅游强省,并在国际旅游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吴倩,华细玲. 从旅游投诉看旅游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价格月刊. 2007(08)

[2] 周爱华,唐勇. 试论以信息化助推乡村旅游发展[J]. 商场现代化. 2008(26)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