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国校训发展历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自由理念的缺乏是原因之一,在这个日益追求人性解放的社会,如何将自由之路走下去,一个具有自由理念的校长和与时俱进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校训,自由理念,自由之路
所谓校训,《辞海》的解释为:学校之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于学校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所以,一个好的校训对于熏陶教化人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大学的校训出于本校对于某种理念的一致性和认同性,是这所学校教师和学生致力于去达到的目标,是统一的行为原则。然而在崇尚德性教育的中国只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以及追求致知的境界,却忽视了西方大学校训所倡导的且为当今时代所必需的——自由之风。自由,在这个日益追求人性解放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国校训在自由理念的严重缺乏上,我们需要深思,中国大学校训自由之路何去何从?
1 中国大学校训的历史演变
中国校训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的完善,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深深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清末、民国时期的大学校训形式多种、内涵丰富,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发展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大学校训出现了口号标语式的发展状况,,此后的发展一直都比较缓慢,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曾经一度停滞;进入90年中后期,特别是21世纪中国大学校训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的契机,大学校训的发展不断繁荣。2000年李岚清在全国高校党建和中小学德育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师生员工中强化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明确了校训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地位。2002年,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指出“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高度概括了大学校训的本质。此时,恰逢一些大学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或是学校的校庆纪念日,各个学校纷纷公开征集和确立自己的新校训。2002年1月25日,西北大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决定:沿用1938年10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第45次会议提出的“公诚勤朴”校训为西北大学校训。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确立了“明德厚学,求是创新”为自己的校训。
2 中国大学校训的现状与问题
2.1 雷同现象明显
虽然每个大学的校训各有侧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多所大学的校训极为相似,有明显的同质化倾向的状况。从字数上来看,大学校训大多是采用2字或4字来表达,如明德、厚学、求实属于2字型,“健康所系,生命所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属于4字型。从语言结构上来看,大学校训多是采用偏正、动宾短语的形式,如“求实”、“求是”、“爱国”等属于动宾结构的类型,“勤求博才”“博学笃问”便属于偏正的表达形式。从语言内容上来看,大学校训有更多的雷同。在笔者收集到的国内的256所大学校训中,带有“求实(是)”二字的有42所,几乎占了1/6,有“团结”的为49个,有“勤奋”的为68个,有“创新”的为59个,有“严谨”的为25个。
2.2 形同摆设
在我国,对于制定校训没有硬性的规定,校训是被看作可有可无的,并且对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重视,即使校训被重视存在了,而学校没有去重视其内在价值和作用的实际发挥。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多数学校为求校训而立校训,根本没有把校训与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精神等联系起来。除此之外,还有在校训的定位上,有的高校仅作为学风建设的标准,有的虽把它作为建设目标,但其实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去。
2.3 缺乏特色
从总体来看,国内多数高校校训并没有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尤其是学科结构略显单一,建校时间较短者,其校训大多是由一些跟着时代的步伐,或者说紧跟时代精神的词句拼接而成。正因为如此,这类校训在表述上很难体现自身特色。
3 中国大学校训自由理念的必需性
自由的理念是做到不断与时俱进的必要条件,在自由的氛围下,各种思想得以提出,即使是相反的两种观点也能擦出火花,引起众人的深思。在中国的历史上,百家争鸣、学术相对自由的氛围只是昙花一现,极为短暂的时期,然而就是在这珍稀短暂的时期里,对于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在“五四时期”,一些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应当属于“中国式的自由主义”者,他们追求自由、科学和民主的终极价值,但是在出现来势凶猛的权威高压态势时,这部分知识分子也会出现明显的分化甚至退化。自由主义在中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者说,带有较大的包容性,实际反映了自由主义的理论色彩相对薄弱。多少年来,中国虽不乏思想家和理论人物,但在系统的理论建树方面,并未给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扩充更大空间,也未能真的实现将这类外国舶来品本土化。[2]因此,一所大学拥有关于自由的理念是尤为重要和珍贵的。
4 中国大学校训自由之改革
一则好的大学校训能够起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作用,它是大学管理阶层念念不忘的中心,是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时时惦记的核心,是学生在学习工作为人处事中回响起的心声,是社会对一所学校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之基调。
自由的理念是创新的源泉,一颗封闭的心是无法创造新意的。大学校训的设计主体是校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责任重大,作用不可忽视。大学的兴盛,离不开富有智慧、经验、人格魅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卓越领导者——大学校长。因此,自由之改革,首先在于有一位具有自由理念的校长,只有在这样的领头人的带领下才能走出大学的自由之路。其二,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的动力站”,在文明不断延伸的历程中,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必须始终与国家的兴盛同步前行。自由与与时俱进永远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自由的理念驱动着人类不断与时代同行,与时俱进又推动着思想愈发自由,不断闪烁出人类智慧的光芒。在拥有自由理念校长和与时俱进的能力的条件下,自由的校训便有了其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校园内的每个人的心中无不具有感染力。
百年校训折射百年教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大学校训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这一步一步的艰辛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大学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一点一点的艰难转换过程。现代大学教育在进入新世纪后,相信会以更为崭新的姿态发挥其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文化名片,自由之路会永恒走下去,大学精神永不朽。
参考文献
[1]王春喜,程斯辉,中外大学校训比较研[J]. 教育科学研究,2007,(3):31-34.
[2]张晓唯,蔡元培与胡适[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6-7.
[3]张晓唯,蔡元培与胡适[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相关推荐
[秦善敏] 读《反对自由主义》感想
[课程教育研究] 基于中国大学慕课线上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探
[课程教育研究] 自由教育及其对我国班主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