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肖隆园 | 字数:5642 | 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英语思维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英语思维的定义和形成过程,从听、读、说、写等四个方面提出培养英文思维具体的做法,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英语思维;英语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常听到学生反映听力材料的每个单词都认识,句型也知道,但是还是听不懂,更无法用英语流利、复述表达;阅读文章,词汇没问题,但通读下来,什么都没记住,写作就更是无从下手。面临上述困难的学生,往往存在以下学习习惯:

先把单词弄懂,再分析句型结构,然后把句子弄懂。

阅读英文文字资料时,大脑忙于英译汉,大量时间和精力被耗掉;

听音频资料时,遇到生词,忙于琢磨这个生词到底是啥意思,以致于也无暇顾及后面的内容。大脑忙于英译汉的工作,当一个句子较难翻译时,忙于琢磨这个句子到底是啥意思,以致无暇顾及后面的内容;

写作或组句的时候,先按汉语习惯组织好,然后再译成英语,结果常被认为是“中国式英语”。

那为什么老会想要翻译?其实不是想翻译,而是因为脑子里的英文场景储备不够。关于“中国式英语”问题,有人将这种的问题归因于语法错误。其实,语法错误只是一种表征,导致这种表征的原因是英语语言思维的缺乏。

1 英文思维的定义及形成

所谓的思维,需要对应的就是场景。当你对一种场景下的表达熟悉的时候,你脑子里有的是现成可用的句子,根本不用翻译。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场景,脑子中都是孤立的单词,那就只能按汉语习惯组织好,最后就是翻译出来的“中国式英语”。

斯大林说:“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景,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用词汇组成不同句子表达不同的意思,正是思维在起作用。

英语思维的过程,就是大脑中积累足够多的与语音信号结合的场景和画面。先是理解了场景的含义,同时记住了这些语音和这个场景结合。然后,当现实生活中发现需要输出的场景和大脑中积累的语音信号相吻合时,这些语音类似于条件反射般地脱口而出。这是最初的理解过程。此后,积累的越来越复杂,大脑把这些复杂的内容交叉重组,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结果就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不同的内容来输出。因此,英语思维是英语流利表达的基础。

2 英文思维的形成过程

回想一下孩子学习母语中文的过程:我们在和婴儿交流时,并没有抱着要他们一定听懂的念头和他们说话。他们所听到的语言,也绝对是成句成段的为主。也许他们刚开始能说出的话是一个个单字或者词,但是,在能说话之前,他们一定是理解了很多完整的语言含义的。

婴儿在没有任何语言帮助的情况下,如何能够理解语言呢?国外有研究称,语言是条件反射。人的大脑有左右脑之分,右脑负责图像,左脑负责语言。人们的语言形成是左右脑互相配合的结果。当我们接触一种语言的时候,首先听到的是它的语音信号,然后就要寻找对应的图形信号。婴幼儿接触的图书,也都是一个名称一个图,或者叫看图识字,如果你指着苹果的图对孩子说“apple”,那以后孩子见到苹果就只会说“apple”,除非他听到过图和中文文字“苹果”的对应。婴儿在最初听到语音时,都会和当时的图像(场景)结合在一起。这个图像并不一定就是简单的一个名词或者是动作,而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场景。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把场景和语音相对应(对应的不仅仅是单词,完全可以是一个长句子,或是一些复杂语言描述出来的场景),经过多次的重复之后,以至于一提到这些语音大脑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出现这些场景,同时这些场景一出现,口中不自觉地就会发出相对应的语音。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在接触中文之初,不知道每一个词的意思,需要的是理解整句话的意思,而这种理解,都是放在情境中去实现的。举个例子,孩子听多了或看多了场景----到一个新地方开心时说“Here we come!”。当他(她)也遇到这样的场景,高兴时就会脱口而出,“Here we come!”,而绝不会想Here是什么中文意思,we 是什么中文意思,come是什么中文意思。

儿童理解母语通过图像作为媒介并形成条件反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谓母语思维,就是母语语音和图像对应之后条件反射般的直接反应。这种反应不需要其他语言作为媒介,所以反应速度奇快。

因此,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前提是要有足够丰富完整的语音信号和场景积累。按照母语的方式,用最自然的方法学习英语,从声音和图形、场景的对应来学习英语,才有可能摆脱中文思维的控制。那语音信号和场景积累从哪来?如果在国外,自然而真实的场景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在国外,一样可以弥补。主要就是靠听和看(输入),当听和看积累到一定量时,再与说和写相结合(输出)。

3 英文思维的培养

3.1 听

学任何语言,任何年龄学,都要从听力开始。心理语言学家也认为,语言是从听开始的,当一个婴儿生下来就学说话时,完全是靠听,模仿母亲的声音。传统的练习听的模式是死抠单词的听力输入方式,将每个单词对应中文。即要求听懂每一个单词,并知道它们对应的中文意思。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拿出单个的词都知道,但是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由于中间的省略、连读、弱读等等变化,由于缺乏整体理解能力,即使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也难以理解其完整的含义。那如何有效地听呢?

1 、泛听

首先是泛听,不需要对应中文。把音频当成背景音听(如果有感兴趣的素材,且有视频画面先帮助理解,再当背景音听效果更好)。泛听的内容只要原版语音都可以,包括英文歌曲,诗歌,新闻,广播电视剧,卡通,电影,体育比赛,脱口秀节目等等,题材越丰富越好。语音是语言的第一要素。通过大量的听,输入各类语音信号,提高辨音能力,耳朵对英语语音音素反应变得灵敏,就能够把语音中的元素区分开来,听一段话的音不会觉得混沌。英国的英语教学课程就有专门的听力辨音课,从听辨大自然的声音(雨声,动物叫声,海浪声等等)开始训练学生集中精力听的能力及分辨不同声音的能力。

2、精听

当对语音音素不再陌生后(一个句子,即便听不懂,听几遍也能复述出来),就开始精听(当然,也可以找到精听资源后,与泛听同时进行)。精听的关键是找到喜欢的并且难度相当的听力资源。(精听与精看又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有了生动的精听资源,就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即使有单词不懂,但是也能知道大概,这是听力理解力上的作用。

如何提高听力理解力呢?最需要的就是音和情境之间的对应:听到音,大脑中就出现对应的情境:一个画面、一个场景、甚至是一段情节。听力理解能力不等于听力词汇量。听力词汇,就是听到一个单词,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听力理解,则包含更多,没有任何听力词汇量,也能有部分听力理解能力。比如:虽然单独听每一个词都解释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但能根据语气、语调、语速变化,感知人物的内心:很开心?很生气?等等,理解部分内容。这些东西,就是没有任何听力词汇,也能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从音频中感知到的。

当然,仅仅靠这些生活的积累体会到的理解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书或电视,电影等的情境对应的增加带来深入的理解,兴趣进一步提高。

具体做法就是先看感兴趣的主题的电影或电视节目,通过画面帮助理解后,挑出自己最喜欢,甚至于着迷的的视频(可以是电影的某些片断),通过QQ影音等软件截取成音频,自发地反复听就能逐渐听出更多东西来,慢慢就记住了对应情境的表达,在类似情境下,顺口就说出来了,而且是整体的表达。因此,学习口语,最先学会的是有一定含义的语言整体(也就是所谓的意群)表达,通过不同内容的重复交叉再逐步领悟出单个词的含义。

3.2 看

这里所说的看就是前面提到的看电视,电影等视频资源及阅读有大量场景的英文原版文字资料。听和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得益彰。

1、电视,电影等视频资源中有很多口语表达方式。学生看多了,自然就能脱口而出。当然,场景是需要积累的。靠某一部或者某几部电影或电视去训练口语,显然是不够的。看也存在精看和泛看,在泛看的过程中找到最感兴趣的资源,看过几遍后,转化成音频,反复听(可以几种喜欢的资源交叉重复听。自发地反复听,想听什么就听什么。而不是强迫性地反复。不然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了!)

2,英文原版文字资料,包括书,报纸,杂志等等。也许,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对一些表达还会觉得陌生,但是一旦读了几本之后,发现这是一种通行的表达方式,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很自然地就会脱口而出,再也不必进行什么翻译了。阅读和听一样有精泛之分。精读资源,就像一本爱不释手的中文小说一样,百看不厌。当然,如果能反复读最好,不能的话就阶段性重复,比如一个月或几个月后重新读,不想重复读就接着找新资源。总之要让自己始终保持着兴趣去读。不同的资源的阅读会让学生英文思维能力螺旋式上升。

阅读初期可看一些带插图的原版小故事。在轻松的氛围下循序渐进。如果一开始就看长篇大论很可能会挫败自信心。最好是选带音频的书,可以听和读同时进行,读后反复听,慢慢就能听出越来越多的内容出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这对英语也同样适用。一些看起来篇幅很长不好理解的文章,读一遍也许不太明白,但读得多了,对内容熟了,理解起来自然容易一些。

听和看,找资源是关键,要根据爱好、经历、认知水平等找到感兴趣并且难度相当的,最好是能令你如痴如醉的资源。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英文原版资源,先开始大量的泛听泛看,在泛听泛看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资源,起步时可看和听 BBC的卡通片,很漂亮的英式发音,简单易懂,又充满童真童趣。即使听不懂,,听着也觉得是种美的享受。又如被电影的一个情节打动,可用QQ影音截取其中一段,反复听和看。

大量的听和看,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获得英语语感。英语语感是特殊的英语思维,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不同个体由于语言感觉能力和语言实践量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因此有些人能从别人的语音、语调、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等准确把握别人要表达的超出文字本身的含义。 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所以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不仿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出来。

3.3 说和写

当听、看电视,电影等口语类资源达到一定量时(据有关资料显示至少听力积累300小时以上,这个量短时间在课堂上是很难完成的,且每个学生的爱好、经历也不一样,这样的基础工程,建议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教师上课,逐步过渡到用英语组织教学,可加快学生的口语输出。坚持用英语和学生交流,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把英语课堂创设成为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不适应,不少学生听不懂,教师可用手势、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实物及其他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慢慢地,学生会逐渐适应英语氛围。课堂上的英语气氛可以激发直接用英语思维的动机和兴趣,而长期的耳濡目染则可以使学生足见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当听读积累到量时,就可开始涉及专业英语,也可动笔练习写,将自己日常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一来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二来是为了让学生练习英语思维。想到什么直接在脑子里出现英文的句子,而不是先出现汉语句子再转换成英语。就好比我们中国人说方言,对一种方言很熟悉的话想到什么马上就能说出来。但如果不熟就得先想这个词如果用普通话说该是哪个,再加上声调这才能把一整句话说出来。

过去,我们的英语学习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没有人注意过需要给语言提供一个情境对应的机会。所以,那时的英语学习就是中文和英文的对应。如果我们借鉴母语的学习方法,大家也可在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帮助的情况下,用语言和实物,场景对应。

当然硬性要求母语为中文、周围语言环境也全部为中文的学生一直用英语思维基本不现实。但是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反复地听到与场景相对应的语音,他们会对这些语音形成深刻的记忆,并自然而然地在合适的语言环境下自发地应用。练得越多、用得越多,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语言学习,需要的就是按照语言的发展规律不断积累。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 思维发展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M].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3]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