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贾敏怡 | 字数:5269 | 阅读: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在历史变迁中,地名的产生与发展,往往带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以及所在地独有的文化内涵。一个简单的地名可以体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的信息。冯骥才在《地名的意义》(2001)中写道:“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第五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可见,地名的价值非同一般。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历史

我国地名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古代早期地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名渊源的解释及部分地名的沿革和命名原则的探讨上。(韩光辉 1991)《中国地名学源流》(华林甫 1999)详细描述了地名学从萌芽期的先秦时代到现代地名学确立的民国时期之间的发展历程。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记载四千多处各类地名,还对部分地名命名原由和名称演变作了说明。魏晋南北朝出现的《水经注》记载地名达两万处左右,有语源解释的达2,300多处。隋唐时期的《大唐西域记》出现地名译名。如果以现代地名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恐怕没有完整的“地名学”概念。(华林甫 201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中国学者受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开始以近代地名学方法进行地名研究,相关论著不断涌现,成为中国历史上地名学研究空前活跃的时期。葛绥成的《地名之研究》,金祖孟的《地名通论》和《地名学概说》,是我国最早以近代科学眼光来论述地名和地名学研究的有价值的文章,标志着中国近代地名学的新发展。(韩光辉 1995) 50年代末,我国进入地名标准化研究阶段。1980~1985年开展首次地名普查工作。随后,中国地名学会,中国地名学研究会,中国地名研究所相继成立。,形成系统、权威的地名机构体系。中国地名研究所自1955年成立以来,取得了丰富的地名科研成绩,如:建立地名技术标准制定科研体系,促进地名国家标准化快速发展;建立地名信息化建设科研体系。(《中国地名研究论文集》 2011)致力于地名学研究的专业学者不断出现,如陈桥驿、谭其骧、吕叔湘、曾世英等。陈桥驿先生撰写的《地名学及其发展》一书,进一步明确了地名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在学术界引起高度关注。华林甫称该书“为中国的地名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侯慧粦 2013)总体而言,国内地名学研究起步早,但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1.2 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可以检索到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有关地名研究的三百八十余篇文献,涉及各省市,整理这些文献可见,如今地名研究总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语言研究。具体以语音分析为主,语法结构分析为辅。语音包括音节构成,平仄特点以及方言音。纵观各个地名研究文献的研究结论,地名大致都以双音节,三音节地名为主。方言音对各地地名的产生,变化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语法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主谓式、偏正式,动宾式,联合式,附加式。同时按照分类对象,,又分为双音节结构分析与多音节结构分析。部分研究文献还分析地名的修辞。许丹荔《阜阳市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2013)贺义宏《六安地名的语言文化学研究》(2011)两地的地名都用到用典,比喻,借代。赵新霞《栾川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2013)当地地名还涉及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

2.地名命名方式分类。关于地名的命名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反映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名和反映历史人文现象的地名,亦称之为自然地名和文化地名。(宋长栋 1987)方式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地名与文化地名。自然地名包括根据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动物、方位、排序、自然资源等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色,产生独具地域性的自然地名。人文地名包括根据姓氏、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祥瑞字、宗教信仰、建筑等。隋小真《山东省潍坊村名的语言文化考察》(2012)村名命名类型分为:自然地形地貌类村名、人文建筑环境类村名、姓氏类村名,动植物类村名、方位村名、数字类村名、颜色声音类村名、祥瑞村名,纪念村名。

3.地名的文化内涵。地名作为一种专有名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记录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言而喻。地名在研究区域内的环境变迁,历史开发,民族融合、语源语系等课题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些可称为确凿证据。(尹钧科 2003)以往研究往往在当地文化对地名的影响与地名反映的当地文化两者间取一分析。王晓洁《湖南省靖州县地名研究》(2007)着重分析文化对地名的影响力。杨继玉《信阳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2011)地名的文化分析内容包括地名反映的宗教文化、宗教信仰、历史文化遗迹、图腾崇拜、传统文化观念等。

4.地名的演变。在历史长河中,地名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伴随朝代更迭,经济发展,人口变迁,避讳,方言,语音讹误等等因素都使得地名产生变化。张景艳《忻州市地名与人地关系实证研究》(2012)分析演变原因为时代变迁、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共同审美心理三类。

5.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各地地名普遍存在重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写、名不副实等不规范现象,影响人们对地名的日常使用。因此地名规范化也是地名研究不可或缺的目的之一。地名标准化是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提出的命题,旨在研究一种方法,使各国之间的地名能尽快被识别和相互应用。我国国务院在198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中,对地名标准化提出了具体的原则要求。

研究方法是任何一个学科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研究的目的与手段的总和。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出研究成果的钥匙。(杨光浴 刘保全 2012)在百度百科上对研究方法的定义为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这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各地地名研究的方法基本类似,体现为五大类:统计分析法、文献考证法、归纳比较法、查阅地图法和实地调查法。地名研究在根据当地地名信息条件的基础上适当选取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2 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地名学作为近代出现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由于本身的特殊性,,与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地名研究虽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地名学,成就卓著,但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改善与思考的问题。

1.研究内容侧重点:注重理论研究,没有很好地将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规范管理相结合,与服务大众服务四个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实用研究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黄芳 2008);注重县级以上大城市地名的研究,对县级及以下小地名的关注研究不够,而小地名往往更具浓郁的地方色彩,更能反映区域历史的文化特征;研究角度多以地理学,历史学为主,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赵新霞 2013)地名学研究大多侧重于具体地名或地名群的研究,追溯地名语源,阐述含义成为主流,但理论性,总结性著作相对较少,没有产生专门的、自成体系的地名学史著作。(华林甫 1999)在借鉴国际地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缺少一套完整的关于地名的理论分析框架。(张燕 张伟 2013)

2.研究方法:基于上述研究内容的倾向,且局限于尚未完备的资料与数据,研究以定性分析法为主。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定量分析法作为现代科学的特征,通过大量地名的数理分析,深刻精确地阐述地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地名与数理统计,概率论等相结合促进地名学研究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是当今地名研究的新方法,将成为现代地名研究的主要方法。当代的相关研究已逐步采取此方法。

3.研究人员:华林甫在《中国地名学源流》提到,我国近代地名研究参与者多为地理学界学者,史学界学者参与较少。然而历史学者熟悉古典文献,从事这一领域存在自身优势。所以鼓励更多的史学界人士参与到地名研究当中。地名学研究者和地名工作者还应当主动和其他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开展合作研究,把他们引向地名研究领域。(王续琨 1999)

4.地名标准化问题:地名的叫法和书写是否正确和统一,地名问题的处理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国家主权,国际交往、民族团结,而且关系到交通、邮电、新闻、外交、测绘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使用。(仲春 1991)随着地名国际标准化的推行,我国地名中重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写以及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音不准(指译名尚不稳定的)或用字不当等问题尚未全部解决。此外,关于地名的刊物,专著等依旧不够丰富,阻碍地名学的深入发展。曾世英先生早在1982年的辽宁省地名学成立大会上指出除了成立组织,还应有刊物作为交流学术的论坛,,为数不多的已有地名刊物对地名工作的推动和提高,无疑起了良好作用。(曾世英 1982)总体而言,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地名学。

3 发展趋势

地名涉及国家尊严、领土主权和民族团结,。因此研究地名和地名学,探其义,明其理,知其功,作用深远。(诸亚平 2009)伴随着地名研究的逐步深入与成熟,相关著作的涌现,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地名学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即应用性的新兴学科,必将有蓬勃的发展。(石夫 1988)并为语言学,文化学,地理学,历史学等方面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地名的国际标准化将继续发展,推动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理清边境地带有争议地名工作的进一步推行,将保障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对地名中方言的探究,将有利于保存地域特色文化。地名领域的研究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对地名的研究范围已触及月球表面、南极洲以及海底。从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获悉,在充分考虑南极地名命名的国际性、科学性、政治性、标准化等前提下,目前由中国测绘专家命名的南极地名已有300多条。(艾启平 张全友 2011)2009年我国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对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发布的月球地名进行中文译写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月球中文地名使用中的混乱,促进我国探月及相关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向面向社会为月球地名征集中文译名。(陈荞 2009)相信在未来,地名研究的触角将伸向更遥远,更充满挑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冯骥才 《地名的意义》,《人民日报》 2001年11月13日第十二版

[2]杨光浴 刘保全 《基础地名学概论》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3]韩光辉 《论中国地名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北京社会科学》,1995 年04期

[4]董绍宁 《嘉兴地名变迁考》,《嘉兴师专学报》 1983年01期

[5]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6]中国地名研究所编著《中国地名研究论文集》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7]许丹荔《阜阳市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3

[8]贺义宏《六安地名的语言文化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1

[9]赵新霞《栾川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

[10] 宋长栋 《地名学与民族学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 1987

[11]隋小真《山东省潍坊村名的语言文化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2

[12]王晓洁《湖南省靖州县地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7

[13]杨继玉《信阳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1

[14]张景艳《忻州市地名与人地关系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2

[15]诸亚平 《地名学基础教程》,北京市:测绘出版社 2009年8月

[16]陈荞《民政部为月球地名征中文译名》,《京华时报》 2009年

[17]王续琨 《地名学发展态势初探》,《中国地名》 1999年第2期

[18]侯慧粦 《陈桥驿与地名学》,《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5月第33卷第3期

[19]曾世英 《做好地名工作 展开学术研究》,《社会科学辑刊》 1982年04期

[20]尹钧科 《浅谈区域地名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年9月第18卷第3辑

[21]华林甫 《浅谈地名学概念的认识过程》,《中国地名》2013年07期

[22]仲春 《中国地名学研究会会刊》,《民族语文》1991年01期

[23]韩光辉 《中国地名学的地名渊源和地名沿革的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04期

[24]石夫 《我国地名学的新进展——中国地名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交流会综述》,《民族语文》1988年04期

[25]黄芳 《浅谈城市地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地名》2008年第12期

[26]艾启平 张全友 《中国测绘专家命名南极地名已有300多条》,中国新闻网 2011年05月12日

[27]张燕 张伟 《关于我国地名研究理论依据的探讨》,《中国地名》2013年01期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