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论是渗透在各项学习活动还是在学校生活中,不论是相对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内化”,第二阶段为“外化”,第三阶段为“反馈调节和重新教育”。从心理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三阶段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措施和教育活动培养人们知、情、信、意、行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会产生一系列心理矛盾,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出现“听不进,,甚至反其道而行”,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因此,探析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逆反心理,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预防和减轻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质量,乃至人才的综合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逆反心理;构成要素
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都是动态性的变量,这些变量的组合随时会因其中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呈现复杂多样的方式。从发展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育者首先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教育影响,并转化为个体意识和动机,这是“内化阶段”。第二阶段,促使受教育者把个体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行动和行为习惯,这是“外化阶段”。第三阶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联系,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以便通过反馈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两个转化”的行为,并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第三阶段实质上是反馈调节和重新教育的阶段,是一种更高程度上的内化过程,它是个人的良好行为转化为品德的过程,也是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始。
内化作为一个过程,大体有注意、理解和接受三个环节组成,其中内化的第三个环节是接受。所谓接受,就是个体对外部刺激信息的比较、鉴别、选择、最后摄取,并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融为一体的过程。受教育者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以往学习的产物,并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它在一定条件下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个体的认知结构一经形成,它会对受教育者的后续学习以及再接触到的外部刺激信息按一定的意义进行组织。接受也有牢固程度之分,从某种意义来说,接受是一种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信息的“编码”过程,当外部信息通过个人接触进入人脑,如果个体缺少“编码”程序,它没有被纳入个体的认知结构时,这些信息只能作为暂时接受而进入“短暂记忆”之中;一旦这些信息通过“编码”,纳入到一个有序的结构之中,它就可能作为长期记忆接受而储入“长期记忆”之中,也就可能对受教育者的行为产生持续影响。
2 逆反心理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inversion) 属于情感范畴,又叫反常情绪。在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指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之间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的出现,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期较为突出。我们一般认为:逆反心理是一个人(或一部分人) 对另一个人(或另一部分人) 传递的信息不假思索、一概排斥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反常情绪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并做好转化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 首先,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 其次,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 最后,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做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三大构成要素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无论什么人,其心理上都是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即是拥护、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来说,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 而当他们不理解有关信息和观点时,则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作为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行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即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不但加深了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而且为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可有效地预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接受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带有鲜明指向性的教育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道德品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效果不佳的现实,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与社会要求对立、与教育者期望目标背离或与事物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入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这种非常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一直在校园中生活,人生阅历简单,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认识的感性成分多,感性色彩浓,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立、对抗的位置上。这种逆反心理的存在,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抗药性”,而且造成了某些大学生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对立情绪,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和消除这种逆反心理,就会导致种种逆反行为。比如:人家说对的,我偏说错;人家说错的,我偏说对;上面提倡的,我偏不拥护;上面反对的,我偏赞成,等等。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矫正和消除。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高素质的“四有”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0
[2]赵柏仙,《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大学生逆反心理》,科教文汇,2007.8
[3]胡 凯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初探》,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
[4]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吉林大学,2009
[5]张慧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中“ 逆反心理”透析》,:山西师范大学2004 年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6
相关推荐
[蒋运韬]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安全管理
[南守宇 孙海涛] 浅谈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强大学生思想
[张涛 王君智] 浅谈档案信息化建设之我见
[黄胜海]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机制研究
[甘泉] 心理学视角下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张津精] 从社会矛盾研究法角度浅谈中学英语文化教育的特殊性
[拉金飞] 浅谈建筑业农民工工伤维权难之原因
[张俊梅] 浅谈抽水蓄能电站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些体会
[陈军] 浅谈档案存在形式的演变
[褚安世] 浅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
[习冬霞 赵剑] 浅谈怎样做好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于治安] 浅谈国有建筑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
[刘峥] 浅谈私募股权基金在我国发展现状以及相关建议
[曹娜] 浅谈如何做学生喜欢的历史教师
[夏雪] 浅谈从重庆韩国馆看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