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汉语热的逐渐升温,对中文古典诗词抱有兴趣的汉语学习者也越来越多。本文将探讨古典诗词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优势,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古典诗词 国际汉语教学 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167-02
近年来,学界对于是否应当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加入古诗词教学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有人提出,诗歌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的高度结晶,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是外国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1]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有了初步的成果。普遍认为,古诗词教学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
一、中国经典诗词教学的优点
(一)诗词教学对语音教学的作用
根据HSK考试的水平要求,高级汉语学习者的口语水平应当与汉语母语者接近。但实际上,很多高级汉语学习者还是存在“洋腔洋调”的现象。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在汉语教学的初期教师比较重视拼音的操练,但在中高级教学中语音操练被架空。[2]这导致大部分汉语学习者在进行口语输出时不能很好地根据语流变调,听起来十分别扭。钱汝琦在研究中指出由于古诗词的格律(平仄对应)和节奏(按字数停顿)的特点有助于汉语学习者体会语流,增强他们口语输出的连贯性。
(二)诗词教学对词汇教学的作用
同样的,古诗词中对仗的特点能够帮助汉语学习者分辨词性和词语结构。有学者举例《山居秋暝》诗中的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明月”和“清泉”均为偏正式的词组,“间”和“照”又同属方位词。这样“属对”的方式对拓展学习者的词汇量很有帮助。
而且古诗词在篇幅上相对现行教材的长篇文章有优势。我们一般提倡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将字词放在一定的语境中,便于学习者理解。而古诗词恰恰是利用语言凝练画面的极致。例如李白的《静夜思》,短短 20 字,就描绘了诗人看到皎洁的月光,,抬头望向月亮,思念家乡的画面。相比动辄上百字的文章,有学者认为古诗词篇幅紧凑,画面感更强,易于学习者联想。[3]
另一方面,根据高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根据现行的《国际汉语水平能力标准》,高级汉语学习者基本具备了 2500 字以上的词汇量,通过 HSK六级考试的学习者词汇量更是达到 5000 词以上,基本达到汉语母语者水平。研究者提出,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应该注重讲授词语“原义”和词语的辨析,拓展同一词汇的不同用法。
(三)诗词教学对文化教学的作用
相比古诗词对语言本体知识教学起到的作用,更多的研究者则是将目光投向了古诗词的文化作用,他们认为针对高等级的汉语学习者,应当更注重古诗词在教学中的文化功用,采用以文化为主,结构为辅的教学方法。[3]古诗词作为带有浓厚中华文化印记的文学产物,承载了诸如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4]笔者认为,这种文化因素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达出来:一是文化词汇,二是意象。以常见的“梅兰竹菊”为例,这四个字兼备了文化词和意象。例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是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以梅花自喻,表达了即使在艰难的处境中,依然坚持自我的信念,认为自身的才华不会被埋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同样也是诗人以竹自比,凸显了自身高洁的品格。诸如此类的意象还有柳、桂花等等。通过对经典诗词的学习,能够培养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感知能力。另外,研究者们还认为古诗词能够帮助领会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他们认为, 古诗词是作者对世界客观规律的主观感受,融感性與理性为一体。[5]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的是诗人对困顿现境的一种豁达的心态。又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表达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宁愿以死捍卫自身名节的情怀,代表的是中国人重视声誉的一种传统。
综上,研究者们从语言本体和文化功用针对汉语高级学习者的中国经典诗词教学是一项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活动。但是我认为关于古诗词教学应当有更多元的考虑。
二、针对高级汉语学习者的中国经典诗词教学的思考
(一)语言知识教学方面
前面提到研究者普遍认为古诗词教学有助于高级学习者改善“洋腔洋调”的情况。关于这一点持赞同态度的学者众多,但对于此方面的论文多停留在理论阶段,提倡从“读诵吟唱”的顺序进行反复的语音操练,但很少有学者进行实践性的实证研究。在一篇文献中有提到在美国汉语教师年会上一位纽约的教师分享了让学生诵读《千字文》进行语音教学并取得成效的案例,但在文献搜索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有可查的文献记载。且教授《千字文》的方式与正常语音操练的方式无异,均为直接法,在没有对照实验组的情况下,说服力不足。
另外,因为古诗词本身极富韵律美,利用节奏感来锻炼学习者语流切分和音变能力是有据可依的。但是笔者坚持认为这种反复诵读的方法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产生厌倦情绪。这要求我们在进行古诗文授课时应当注重多样化的导入方法。在一篇讨论基于情景教学法的古诗文教学设计的论文中提到由于现代有许多古诗词已经编成歌曲,如《水调歌头》和《将进酒》,在教学时可以考虑活用多媒体技术。
其次,有学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汉语学习者对古诗词都抱有兴趣, 但苦于古今字义的差别,导致他们理解困难。所以在针对高级学习者的古诗词教学时,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古今异义词的讲解上。
最后,古诗词与现代白话文存在语法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类活用、主语省略、兼语句、倒装句等方面。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绿”字就容易造成学习者的误解。
相关推荐
[穆伟] 中国古代刑法视域下的德育思想
[尤泽东 张华东] 新科技革命进程中的社会主义中国
[衣丰] 中国私募基金发展障碍和对策研究
[王博] 中国能建安徽院数字化档案馆项目建设
[于承琳] 论西方“富于包孕的片刻”和中国“留白”的美学思想在
[王兴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探索与实
[田阳] 梁启超与钱穆同名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比较研究
[杨华] 关于中国媒体走向世界的思考
[吴英勇] 中国节水农业发展可行性研究
[苏殷旦] 西方霸权主义下中国本土文化的保持与发展
[朱等虎] 针对大学生不就业现象的心理分析
[白海莲] 从《童蒙须知》看中国古代儿童教育学规的基本内涵
[周雪] 模因论视角下“中国英语”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发展前景
[丁伟娟] 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应用
[聂晓茜] 中国特色指导性案例法律效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