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王兴波 | 字数:2528 | 阅读: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讲授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核。通过“进大纲,进课堂,进课外,进考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落到实处,达到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爱国主义是其精髓。秋瑾:“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在教学中,要根据《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具体内容及方式。

1 《纲要》课重点讲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系统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不同,不是字句的疏通,经典作品的鉴赏,传统技艺的学习,而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核贯穿于教学中。

1.1 自强不息

《易·乾卦·象传》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未曾中断的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西方入侵纷至沓来,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无数仁人志士不畏强权,,奋勇拼搏,以挽救将倾之中国,振兴贫弱之中国作为自己的志向。一次次抗争,一次次失败,再抗争,再失败,没有退却,而是愈战愈勇。正是一代代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接力奋斗,从过去走向现在,从苦难走向辉煌,谱写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伟大复兴的光辉篇章。

当代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缺少吃苦耐劳的经历。《纲要》课通过大量史实的讲解与分析,向学生展示中国人不屈的抗争与探索。培养学生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刚毅品质。

1.2 爱国主义

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学习他们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除的爱国之情;“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秋瑾报国之心;“振兴中华”、“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的情怀;“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吉鸿昌的报国之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对历史的追问;“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小平炙热爱国情怀的写照。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知往中继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落到实处,必须对现有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中进行适当调整与补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取“四进”方式:进大纲,进课堂,进课外,进考评。

2.1 进大纲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教育作为一条重要线索修订大纲。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设置教学环节。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置了三个篇章:

第一,文明展示篇。上篇综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目下关于“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可以专门设置成一个专题,宏观介绍中国古代文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二,致敬篇。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是抗争与探索,设置“致敬——近代反侵略斗争的伟大爱国者”和“致敬——近代寻找国家出路的探索者”,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品质。第三,反思篇。包括两个篇章:其一:卖国求荣如何看待?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以家国情怀为主流的历史,然而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一些人卖辱求荣、卖身求荣、卖国求荣,充当帝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伪军数量高达百万余人,这一现象值得反思。引导学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自觉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其二,新文化运动的反思。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式微,新文化运动甚至高喊“打倒孔家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绝决的批判。今天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如何重塑中华文化的自信力?

2.2 进课堂

根据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相应专题贯彻实施。可采用专题式教学,也可采用渗透式教学。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更多采取讨论式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释疑解惑,加深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

2.3 进课外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因此,应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学生课外组建小组,收集资料,形成成果,课堂进行演示和讨论。成果形式可以是PPT,也可是论文报告、读书报告,还可是历史情影剧。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要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4 进考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考评体系中,确定相应的考评比重。可将其纳入平时成绩,也可在期末考试中体现。以考评促教学,使师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纲要》教学,既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为《纲要》教学开辟了新的讲授视角和研究视角,有助于提升《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大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2]张广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3):172-174.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