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李银芳 | 字数:7565 | 阅读:

[摘要]“励志教育”,是指利用教育心理学以及自我效能理论,调动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系统全方位地训练成功品格,从而激活学生内在的潜在创造力,使学生从成长中产生自觉行为,借助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专业化的职能转变作为我们立身行事的起点与归宿点,将其看作我们事业有成的立人之本。本文将从“赏识激励、爱心激励、动机激励”三方面阐述如何运用励志教育,让教育更有温度。

[关键词]励志;赏识;爱心;动机

“励志教育”在于鼓励学生树立目标或理想,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目标或理想的教育。对中小学生开展励志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励志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精神发展的需求,指导学生积极追求理想,进而培养起更优秀的心理品质与行为素养。通过励志教育,有效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给学生能量与动力,绽放生命的光彩,让教育更有温度。

一、赏识激励,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这里的赏识激励并不是指一味的表扬或勉励,更多的是欣赏学习者的言行,以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品行修养或习惯,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赏识激励”中的适度提示,能有效增进儿童的心理体验,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以“赏”为先,启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的巨大力量,以“识”为导,激发起他们的良知意识和能力,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还记得那一年,我刚接管了一个五年级班级后不久,班上转过来一位脾气古怪的名叫罗建文的男生,听说这个孩子在班里总是无故欺凌其他同学,也总是会无缘无故地自己生闷气,甚至紧握拳头拼命打墙。

对于这么一位学生,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对这位学生展开了家访,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双亲感情一直不和,父母在外经商时还包养了一位小情妇,于是他们将离婚的事情弄得沸沸扬扬。大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也一直没有重视罗建文,于是造成这位学生性情古怪。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格外注意他。在下午的自习课上,他突然又无故地大闹脾气,并揪着着前面那位小朋友的衣领不放。当我收到投诉后,将其请到办公室,并耐心询问原因,可他还是闭口不谈,双目狠狠地盯着前方。不得已,我只得叫他先回教室冷静一下。我立即打电话告诉他的奶奶,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今天早上建文同学放学后回来了,却又不见家里人,还大发脾气,连中午饭也没吃。得知这一情报后,我就马上回到饭堂做了碗面,并将他叫了起来,对他说道:“饿了吧?咱们先不说话,把面条吃了吧。”他看了看外面,又看了看我,然后低头吃了起来。吃完后,他又迟疑了一会儿,小声地说:“今天回来,家里人不知去向了,难道我又做错事情了吗?”望着他含泪的双眼,我跟他说,父母的问题与小孩子无关,他们有能力而且也一定能解决好的。我又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孩子的脸上重现灿烂的笑容。在课余时间,我一直关注着他,也多和他聊天,并鼓励他说:“其实你也可以做得很好!如果改正一下自身的缺点,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同时故意请他为我做一些班干部或生活上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好朋友的方式来和他交流,逐渐取得了他的信赖,他终于肯主动地与我沟通了。

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建文同学慢慢找回了自信和尊严,最终能够真实地对待他家里的事情,而且再也不乱发脾气了,得到了学校教师和小伙伴们的一致肯定,现在也终于可以和同学们融洽交流了。他还和班上的几个男同学交上了好朋友,不开心的时候也会找他们倾诉。

身为老师,我们必须将每位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孩子,多赏识他们,真心实意地为他们付出,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激励,才能够形成对老师的亲近感,愿意亲近老师,信赖老师,乐于接受老师。诚然,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也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

二、爱心激励,让学生在成长路上充满信心

没有爱心就没有好教师!身为一个教育者,应该用无私的爱面对每一位学生,给孩子春天般的爱,让他们感受到你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在登记学生回校情况时,我发现班里少了一位叫梁家敏的女同学。是什么原因让她不回来上学呢?有同学告诉我说:“我今天看见梁家敏跟着妈妈在自家门口串灯花,叫她回学校,她又不哼声。”我的心很沉重,难道又有一位学生辍学了?

一放学,我马上骑车找到了梁家敏的家。只见低矮的平房前面摆满了一袋袋的塑料灯花,梁家敏和她的妈妈坐在小凳子上忙活。

她的妈妈说:“老师,有哪家的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读书啊?我们家穷,她的爸爸前年去世了,家敏的下面还有三个弟妹。”她指了指里屋的两个正在地上玩耍的小孩子,对我说:“家敏的一个妹妹在念二年级,你看我还有两个才一两岁的孩子。我哪来那么多钱供养他们呢?家敏是家里的老大,她不能再去上学了,得帮家里赚钱和看管妹妹呀!”这时,梁家敏嘤嘤地哭了起来,她泪眼朦胧地说:“老师,我决定不去上学了。您就别管我了!”我的心难受极了:“家敏妈,难道您想您的孩子串一辈子的灯花吗?现在孩子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假如不上学,长大以后能干什么呢?你们家庭困难,那更应该让孩子上学去,学好本领,将来才有出息。我们政府成立了助学基金会,他们绝对会帮助你们的,请相信我们的社会!”家敏妈叹了一口气说:“老师,我感谢你的好意,可是我们家里真的很困难啊!”我不容她再说下去,就拉着家敏妈的手,说:“大嫂,明天就让孩子回校上课,孩子现在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别耽误了她!”我掏出身上所带的钱,放到她的手上说:“给孩子买个新书包和新衣服!”家敏妈感激地望着我,家敏也扑到我怀里痛哭起来:“老师,我明天就上学,我要用最好的成绩报答您!”

回去后,我动员广大同学为她解决实际困难,自己也拿出一部分钱,还替她申请了扶困助学金,她又能上学了。在我的关爱下,她重拾了信心,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人也变得越来越自信。

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把书教好,更要把人育好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把学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点燃爱的火焰,激励他们努力前行。几年来,正是教师的使命感,让我不抛弃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的爱中获得勇气,获得自信,获得成长,学会做生命航船的掌舵者,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动机激励,有效推动学生成就的需求

动力是每个人进行某种事件或工作的内部原动力,可引导行为达到目标,并确定着人的行为路线。也就是说,动机决定人的行为结果。身为班主任,我们把培养孩子长大、成才当作努力的目标,努力探索,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对未来发展满怀希望与自信。

记得当我刚接手这份工作的时候,班上的另一位男学生极其调皮捣蛋,而且总欺负班上的小同桌,所有人都避而远之,越是这样,他就越爱搞事,故意引起大家的关注。

有一天,由于一次小冲突,他将班上的另一位男孩子弄哭了。于是我在放学的时候,找他过来办公室里谈心。走进办公室,他根本不当一回事,双眼总是盯着天花板,不管我在说什么,他都不搭理,还低声地嘀咕着:“关你什么事?”我轻轻地拉着他的手,准备再与他亲密一些。他却很不屑,一把甩开了我的手臂。我也知道这样的学生对身边的人都比较抗拒,我就让他坐在一旁去,先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在哪儿,想好了以后再回来和我说话。

时光一点一滴地过去,他也坐得累了,手挨着桌子,耷拉着脑袋。见状,我问他想开口了么?他小声地说:“我明白自已错了,不应该玩弄自已的朋友。”我很认真地说:“既然你知道因为一点小问题就弄哭朋友是不好的,那你平时为何不和他们好好交往呢?”他说,因为我们不喜欢他。我问他:“其实,你在想如何让他们与你交往?”他认真地说:“我想和他们一起玩,一起做朋友。”我心平气和地跟他说:“并非小伙伴们不欢迎你,只是因为你平时老是欺负别人。大伙都在让着你,那是因为在小伙伴们的心中,你是他们的同学。事实上小伙伴们都想跟你做好朋友,只是你一直不给大家机会。”这时,他的双眼突然亮了起来,吃惊地问:“真的吗?”我摸着他的头说:“事实上你也很想和小伙伴们做好朋友。要不这样子,你先迈开第一步,今后不欺负你的小伙伴。你的语文学习成果也很了不起,我让你当语文科代表,天天给同学收作业本,为大伙儿服务,如何?”听完后,他可高兴了。从那以后,他就变了许多,会按照我所给出的任务去完成每一件事情。每一次进步,我都给予他表扬,甚至还给他一个拥抱。慢慢地,班上也就少了一位让人头痛的学生了。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动机激励在完成目标的行动中尤为重要,很大程度上推动成就的需求。只要给孩子制定目标,让他们考虑做事风格,聚焦给出的任务,最终通过努力完成目标。

励志育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不但要立足于赏识教育、关爱鼓励、动力激发,更要对学生多一份包容与理解。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一颗爱生如子之心,去面对每位学子,给学生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尤其对于一些在生活、学业上遇到困难的学生,父母已经离婚、单亲家庭或有残障的学生,我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让学生们觉得即使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也有着幸福的时光和绚丽多彩的幸福生活方式,让学生的身心都得以全方位的健康发展,度过自己美好的童年。因为我坚信:励志教育,教育将会更有温度!

参考文献

[1]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材科学出版社,1987.

[2]周勇.论道德教育的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4(01):14-18.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