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云模式”高中教学管理改革路径探索从学校课堂管理变革、课堂模式变革、教研管理机制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四个维度出发,探索高中教学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基于青云模式的扁平化管理、年级组阁制、厚生课堂、学生自主联动模式、知识清单和每日一问等系列创新举措。
【关键词】青云模式;教学管理; 改革路径
一、学校管理权限的下移与突破
(一)以扁平化管理增进学校管理专业效能
扁平化专业组织是管理组织内部劳动分工的产物,其主要解决的是技术效率与专业效率问题。学校内部的管理理念与教育教学理念要落地,需要扁平化专业组织的驱动与导引,教师理性自觉水平的提高、内部交流与互动、创造性的培养不能仅凭借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 。年级组是典型的扁平化专业组织,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执行的基础组织,是产生教育教学理念动力源泉的组织。教育教学管理的重心放在年级组,减少管理层次,确保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面对新高考“选科走班”,提升学校管理的专业效能,就必须注重与加强学校年级负责制。 2018年秋季,我校开始实施年级层面的扁平化管理架构。具体如图1,学校在教学处下设级务部,由教学处主任兼任级务部主任,副校长统筹三个年级的德育教学全面工作,实现级部管理和教研管理双行并轨。各年级级务主任由行政担任,这三个级务主任行政驻级办公,对年级德育及教学工作负总责,负责新高考的创造性实施。级务部由教学副校长直接管理,教学副校长负责带领学科组研究新高考选科走班、新课标、新教材,德育副校长负责带领德育处研究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其他校领导不下级,以保证三个年级统一管理,三年一盘棋。级务部负责人各司其职,级务主任负责家委会和教师团队常规管理,教学级长负责备课组长团队,德育级长负责班主任团队。级务部下设的学生会四部——学习部、纪检部、组织部、督查部,由德育、教学级长统一管理,组织和反馈年级德育和教学常规管理,掌握师生日常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二)以年级组阁制激发年级管理内在动力
为了改变传统级部只会上传下达的固化模式,驱动教师的自我发展,实现教师的优化配置,让年级获得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力量,实现年级管理和教研管理“两条腿”一起走路的平衡发展态势,从而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我校年级内部采用“双选双聘”制度,“双选双聘”是在级务部统筹下,各年级组阁班任、备课组长团队,班任组阁科任教师团队,科任双向选择所在年级、任教班级的制度。具体流程为:第一步,依据各年级级务向学校岗位领导小组提供分层分类班级的岗位设置,在编在岗教师填写岗位申请表,向年级提交意愿申请;第二步,各年级先聘任班主任达成双向选择意愿后,各班主任再根据科任教师意愿及实际情况双向选择;第三步,“双选双聘”中未能聘任理想岗位的教师,结合上学年绩效考核成绩,由教学副校长统一谈话、劝勉。
二、课堂模式的实践重塑与突破
(一)以“厚生课堂”模式推动学校课堂变革
我校传统的课堂,简单地把问题抛给学生去自主解决,课上小组合作讨论答案,但仍停留在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没有适合情境,没有在情境中安排任务,没有在任务中解决问题,核心素养难以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离不开课堂。课堂需要实现情境、问题、任务、活动,核心素养可学、可测、可见。
基于以上问题,课堂的转型势在必行。我校在专家的指导下重构了课堂模式,打造了“五环六化厚生课堂”(图2),通过“五环”“引、提、联、议、结”——锻炼了学生关键能力,通过“六化”“知识情境化、情境问题化、问题任务化、任务活动化、活动思维化、思维可视化”——提升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课堂中的“五环六化”模式的确立,规范了课堂教学流程,提升教师教学设计站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养成了适合学科素养的正确学习方式。
(二)以学生自主联动模式推动学生学习变革
我校2011年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仅限于形式,没有合作学习的方法,缺乏基本、有效的基于学科合作学习培训,停留在比较简单的教学点评,而非新高考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不容易体现思维化的课堂。基于“五环六化厚生课堂”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及我校“日结过关”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学习,都是以小组长为核心,结对互学。
本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目的,以行政班小组划分为基础,选考走班参照执行。大致规划如下:首先确定分组原则,班级里按照六人一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组内分成A、B、C三层,六个学科不超过三人担任组长,组长安排学科的结对模式为“AA、BC、BC”。其次规划好培训目标和时间节点,高一入学,备课组长学科角度整体培训A层学生,教学级长培训小组规范,培训频率为每月一次,高一结束级长负责验收各学科老师培训效果,高二入学培训B层学生,方法同上。高三随着学生自主合作氛围的形成,以及学生内驱力的发展,C层同学潜移默化融入合作学习。课堂上AA、BC、BC结对互助、日结过关。
三、教研管理机制的完善与突破
(一)以观课评课驱动课堂改变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地,推进“五环六化厚生课堂”,诊断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教师提升和成长,我校开展了观课议课活动。
观课议课,是课堂教研的有效形式,是上课教师、听课教师、学生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所进行的对话交流和教研活动。观课议课活动由教学处负责统筹,确定观课评课对象、课堂的标准、后续行为跟进。科组层面由科组长组织研究“五环六化厚生课堂”的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安排好课改课公开的时间,年长教师上课改汇报课,中年教师上课改优质课,未上过高三的年轻老师上课改过关课。级组层面由抓级主任负责上学期备课组教学实绩相对落后的学科,具体名单由教学处提供。观课评课主体中,教学级长侧重关注教学常规管理,包括课堂学生常规管理,平时笔记、错题本、“每日一问”“日结过关”等资料整理;科组长侧重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从学科专业角度,开展适合学情的核心素养课堂的研究,高三年级侧重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研讨,高一高二年级侧重新教材新授课研讨。
(二)以赛促研引领专业成长
钟启泉教授指出:“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上这句话,突出教研是一所学校的教学品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的核心,核心素养落实的真正起点要从教师自我更新开始。为了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获得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质量突破,设计了“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论文大赛”“解题大赛”“课改优质课大赛”“原创题大赛”“同课异构大赛”,采取了“以赛促研丶六措并进”的方式。
这六项赛事有赛事安排、评估奖励、专家点评、改进提高意见等环节。“教学设计大赛”突出大单元、大概念设计站位,目标瞄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解题大赛、原创题大赛”对于老师了解新高考方向、创设问题情境、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课改优质课大赛”是本校开放的教学活动,不同科组相互借鉴,研讨“五环六化厚生课堂”模式下的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同课异构大赛”提供了对外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了科组为单位的集体智慧,教师在同伴的讨论研究中得到启发,研究的氛围浓厚,教师在这种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容易内化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不少老师从比赛脱颖而出,在省市区比赛斩获不少奖项,提升了信心和参赛积极性,教研氛围愈见浓厚。
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突破
(一)以“知识清单机制”明晰学生学习目标任务
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存在内容不够清晰,必备知识不过关、关键能力形成的困难,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形成闭环,无法让学生清晰课堂学习内容和要求,影响课堂教学实效。针对上述问题,探索以知识清单为纲的“日结周清月反刍”课堂反馈机制,把课堂知识和学习变得清晰可见,让知识能够清晰且有秩序地表述,将思维进行外化。针对不同年级、层次、学科,研究制定不同的知识清单操作版本。从年级出发,高一高二侧重分析教材、研读教材,突出知识基础性;高三侧重思维结构化,绘制思维导图,突出知识的应用性。从学科出发,数学科知识清单形成了以问题、错题、高考真题引导日结,语文科形成以记忆、背诵、知识辨析和应用引导日结。在知识清单操作流程上,形成“四步走”做法。一是任务安排。每周两次集体备课,每周五下班前备课组长将下周日结内容(知识清单)交给教学级长,印制好后,由学习部组织各班下发。二是过关督促,由科任打印好任教班级《日结过关评分表》,小组长组织组员结对过关,小组成员自行打分。科代表收齐《日结过关评分表》上交科任,科代表抽查、小组互查、科任老师抽查相结合。学科组长督促没过关的对子,利用零碎时间互说互写,补漏过关。科任督促没过关的临界生,到老师处补过关。三是反馈督促,由学习部收齐《日结过关评分表》,填写好各班《日结过关统计表》,反馈年级教学级长,张贴在《学习园地》。四是反刍落实,由科任掌握学情,将日结不理想的知识编入下周“知识清单”和周清。学生将错题整理归类,每次月考前翻阅复习、定期回望。
(二)以“每日一问”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新高考下的教学管理的基本组织是“走班制”,它虽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在“走班制”行政班和选考班的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科临界生缺乏教学的监管和跟踪,弱化了教师的教学组织职能。为了更好地自主自发学习,每天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反思总结,根据个体不同情况而灵活辅导的“每日一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日一问”要求学生对每天学习内容反思回顾,提出一个以上的有质量的问题,所有“每日一问”列表登记统计。临界生的“每日一问”到科任老师处落实。每日一问的内容不同,通过设计“一生一案”,定点跟踪临界生学习落实情况,便于随时检查和导师跟踪。“每日一问”要得以落实,日结落实是前提,整个过程日结至关重要。我们对日结作了详细的布置和检查,保证了“每日一问”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苏君阳.我国学校内部组织管理:科层化与扁平化的冲突和协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32009(13).
[2]吴克虎,杨志惠.构建观课议课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管理经纬,2019(7):11-13.
[3]钟启泉.新课程改革开启中国课程发展新纪元——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确立与研究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9-22.
相关推荐
[高雅立]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与学
[王国艳]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的高效教学方法研究
[徐斌] 探究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宋成龙] 浅谈词块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曾平] 高中化学学生作业有效设计研究
[隋文韬] 谈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杨震] 探究新课改下文县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李钢] 新时期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
[胡柯]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探讨
[杨智慧] 提高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思考
[李芳媛 李翠玲] 从招生、教学管理改革中谈音乐类艺术人才的培养
[邢娜] 浅谈高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
[张雪莹] 谈高中政治教学现状及改变方式
[格格如娜] 高中英语总复习的方法
[王延龙] “如何走出高中语文教学的误区”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