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一门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的技术课程之一。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信息时代,我们教师更要抓住课堂45分钟,关注学生差异,设计灵活而巧妙的师生互动活动主题,打造真正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带领学生在持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把握具有普遍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学生差异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中做”和“做中学”。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生通过观察、模仿、练习、探究、分析、设计、创作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的发展。2007年,北京市实施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新的教材、课程体系、结构、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信息技术课程也由单一的教材变为了必修和选修共6本教材,涉及到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管理、程序设计以及人工智能六个模块内容。课程体系完善了,知识结构和脉络清晰明了,还有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也为我们在备课和做教学设计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了课程硬件方面的支持,我们教师在授课时多了很多的自信,但同时,我们的课堂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例如:一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有些减少,二是上课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减少了,三是喜欢上网的学生人数明显上升了,四是小组合作意识明显上升,但依赖思想严重等等。发现了这些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参与到课堂中来呢,怎样做才能实现高效课堂这一目的呢?我想最主要还是,我们教师要关注学生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对学生采取分层教学,要因材施教。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这也是我们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走进了课堂。进入普通高中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从高一开始,分学段学习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历时一年。在初、高中这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教材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方法、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认识和态度等等方面也会有一些变化,我们现在来做一分析:
分析: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目标以及学生关注点和教师关注点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引起了现在的课堂发生了一些变化。高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更多的在于,这节课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否完成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的作用发挥是什么,这堂课我能否将老师讲的内容完全掌握了等等。教师则是关注,在这节课上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的提升方面,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对于自评和他评的能力等等。
课堂上的多样性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事实。承认学生的多样性,理解不同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我们要创建一个与多元文化相适应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学习。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想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要求我们一定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的三个环节:课前准备,授课过程和课后反思。在这三个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因素、学生情况放在首要地位,多分析学生,了解学生,适时的修正我们的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争取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我们在做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时,通常会包括“教学背景分析”这项内容,其内含主要有三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情况分析和教学准备。这部分内容放在了教学设计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善于了解学生,包括性格、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层次分明,彰显特色的师生互动活动,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学生能够自身发展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也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是一个真正的知识海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有了教师在课前设计的多样、趣味性的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应用。在教师真正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就是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实效,学生的自身价值是否在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中有所体现。我们要关注学生,针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包括:对知识的理解方面,对方法的掌握方面,对技能的思维训练方面等等,教师要做出积极的回应,对于教学设计要没有充分考虑的因素要加以补充,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要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什么学生会遇到这种问题,问题的来源是哪里,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这种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做课堂的小主人,教师则是课堂的指导者,引领者和观察者。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做学生学习的助推者,而不是在前面拉着、拖着我们的学生走。一旦学生发现,自己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就会爱我们的课程,爱我们的老师,同时更加珍惜我们的课堂,因为乐学,所以爱学。
对课堂的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有了对课堂的回顾,就会有教师对教学成功之处的总结以及对不足的认识。长此以往的坚持做这件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都是新的。因为有了思考,有了对教学的新认识,所以,我们才会有进步。高效课堂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某一节课的高效,某一时期的高效,我们要让自己的课堂永远都保持新鲜而有活力的元素,让高效课堂在我们的教学中一直保持。在我们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这个重要元素,,因为他们是我们教学的主体,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差异性,才使得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了很多新鲜的血液。学生层次的不均衡,必然会带来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因此,“因材施教”依然是新世纪我们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用高效的教学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用) 2001-6
[2]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 (试行) 2007-7
[3]《学会教学》 (第六版) 美·理查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8
[4]《教师如何做研究》 郑金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2
作者简介
程锦,女,1979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淮河之滨。现年34岁,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大兴区“名师工作室”成员。2001年7月毕业于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现在北京市大兴区第八中学工作12年。工作以来,本人在国家及市区级个人业务能力考核及辅导学生方面共取得百项之多荣誉。2010年,在首届全国教育信息化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2011年6月,在大兴区中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中获得一等奖,2012年3月,在北京市首届高中教师课程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从2006年至今,参与国家、市级课题研究,并在2007年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的子课题--智能机器人走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本课题在中期获优秀成果奖,2011年3月被总课题组评为“优秀子课题”。多篇文章在国家、市区级刊物上发表。辅导学生方面共有204人次获奖。先后被评为“大兴区骨干教师”、“信息化先进工作者”、“五四”青年标兵、“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大兴区优秀科技辅导员”,“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校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贡献奖。
相关推荐
[刘育玲] 基于电子商务模拟教学系统学生认知采纳行为的实证研究
[王代伟] 职业学校学生在外实习期间工伤赔偿问题研究
[蒋运韬]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安全管理
[南守宇 孙海涛] 浅谈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强大学生思想
[梁志娟] 激发写作兴趣,帮助学生走出作文困境
[凡萌 王留志]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李伟] 试论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关根香] 批评学生的启示
[黄胜海]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机制研究
[邱竹青] 新生入学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甘泉] 心理学视角下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曾平] 高中化学学生作业有效设计研究
[金琼] 浅析农村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及提升
[张扬] 浅议如何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佈仁其其格] 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