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机构的核心战略资源,国内外对知识转移的探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也试着将知识转移的概念引申到档案馆,探讨档案馆知识转移的内涵,必要性,要素及有效策略。
关键词:档案馆;知识转移
档案馆事业的发展惟有实现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同步发展,才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实现自身的职能。知识经济的兴起,各级各类档案馆是档案事业的主体,在知识经济中发挥作用有着丰富的馆藏优势和独立的运作机制。档案馆作为事业单位和知识重要集散地,不仅要通过知识的有效转移从外部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而且也要为广大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转移来凸显自身的价值。
1 档案馆知识转移的概念
知识转移最早是由Teece(1997)提出,根据知识转移的实质,学者们对知识转移的定义有很多,笔者比较赞同左美云对知识转移的定义,即知识转移是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的主体转移知识并且知识势能低的主体将知识吸收创新的过程。
档案馆知识转移是档案知识服务领域中运行的一种高效服务方式,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档案的显性、隐性知识进行发现、挖掘、搜集、整理、分析、吸收档案馆内外知识资源,由知识发送方到知识接收方之间知识传输和吸收的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从而实现缩小知识差距、达成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增值的目的。
2 知识转移在档案馆中的必要性
档案馆面临的时代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组织不仅对知识越来越重视,并且对知识利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档案馆时刻受到挑战。档案馆必须改变固步自封的工作状态,通过知识创新来保持竞争优势。由于档案馆现存专业知识不完整性与分散性,因此,需要加快知识的流通与转化,通过知识的有效转移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弥补知识缺口,提高知识存量来实现知识创新,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档案馆的职能定位。档案馆的发展必须立足于自身的职能,以知识经济引发的变革为契机,以社会信息化建设为条件,关注社会公众的客观需求,加强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塑造档案馆时代形象、变革档案管理模式,实现档案知识资源的社会共享。档案馆是知识重要集散地,档案在发展经济、保障公民民主权益、繁荣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各方面发挥独特的功能。档案知识资源作为当前社會重要财富,也引起了各个行业领导的重视。但是没有转移的知识是一潭死水,不能充分实现知识价值,更谈不上知识增值。对于档案馆的用户,即有知识需求的个人及组织而言,由于其需要从档案馆吸收新知识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档案馆只有通过有效的知识转移来提高档案馆为社会的服务的满意度,从而凸显其市场价值。
3 档案馆知识转移的要素
Szulanski(1996)等人提出了交流模型(如图1所示),揭示了知识转移是由源单元通过特定的转移渠道向接受单元转移知识的过程。知识在转移的过程中经过了开始阶段、执行阶段、蔓延阶段和整合阶段四个阶段。其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根据知识转移的交流模型,档案馆的知识转移的要素可以总结为:知识本身、知识主体和情境。
1、知识
知识对档案馆知识转移过程中表现为两方面:档案馆的知识存量和档案知识的形态。档案馆的知识存量是档案馆进行知识转移的首要条件。知识存量的多或少直接决定了档案馆知识转移的动机和外界对档案馆知识转移能力的评定。知识从形态上来说, 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就是那些能够以编码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 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只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知识。对应档案馆来说,显性的知识是指编码化依附于特定载体的档案信息包括传统的实体馆藏和各种电子馆藏。而这些资源能否成为知识馆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开发。隐性知识是指档案馆员工在各种业务操作中形成的经验知识,以及凝聚在档案馆战略、文化、制度上的知识。
2、知识主体
档案馆知识转移主要是档案馆与相关行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档案馆与用户之间的转移、档案馆内部的知识转移。档案馆既可以是知识发送方也可以是知识的接收方。档案馆如果作为知识发送方,知识转移的效果与档案馆转移的知识的意愿和知识表达能力成正比。档案馆如果作为知识接收方,知识转移的效果与档案馆知识接受动机和知识学习能力成正比。档案馆与转移对象的距离和关系也影响知识转移的绩效。
3、情境
Szulanski等人提出了交流模型中认为:情境贯穿于知识转移的活动,并且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知识源于情境,嵌入在特定的情境之中,知识的情境性影响知识发送方对情境的识别能力和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在档案馆知识转移中,档案馆的发展战略、文化、环境、组织结构等因素对档案知识的特性有着较大的影响。知识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转移,必须伴随着特定的情境才能达到更好效果。
4 档案馆知识转移的策略
1、制定科学的知识转移目标
在制定目标前,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要从宏观上对档案馆的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明确档案馆发展中知识缺口,了解馆内显性知识存储、传播和控制标准和隐性知识的开发难度及归档范围内的共享权限。在总体上了解了馆内知识的结构之后,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拟定科学的知识转移目标和决策。把档案知识的整合和馆藏结构的设计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档案知识转移。
2、优化档案馆知识转移的组织情境
一方面,档案馆要在资金、政策方面予以知识转移的支持;另一方面, 培养档案馆的学习和共享文化,坚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员工知识转移和学习的意识,为知识转移营造良好的氛围。做好档案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档案知识转移的各项技能;建立扁平化的科层结构,缩小工作人员之间的地位差距,提高馆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各层级人员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自由;完善档案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提供档案知识服务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与网络环境;明确知识转移的绩效制度,对知识转移成功者予以奖励。
3、拓宽知识转移渠道
档案馆的知识转移的渠道总的可以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类型。线下对外可以通过举办交流会、研讨会、邀请馆外专家作报告等方式实现知识交流,引进外部的新理念和思想,保障馆员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对内可以通过在档案馆内实施岗位轮换,使员工将在原来工作部门获得的知识带到新的工作部门。线上不单要优化数字档案馆的知识服务体系和档案馆信息服务网站建设,还可以采用网格技术,档案馆进行知识的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同时,要重视与转移对象之间的非正式交流,通过设立非正式的交流空间(如博客、论坛、虚拟社区)等方式增加档案馆知识转移渠道。
参考文献
[1]左美云.企业信息化中的知识转移[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3)
[2]邓文红.论图书馆的知识转移 [J]. 图书馆,(2005)
[3]董小英.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知识转移[J].联想集团案例分析中外管理导报,(2002)
[4]余敏.丁照蕾.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研究[J].情报杂志,(2008)
[5]]郭春侠.国内外知识转移研究述评[J].北京: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
[6]马学华.档案馆信息咨询服务中知识转移模式探究[J].兰台世界,(2013)
[7]王娟娟.王广宇.面向知识转移的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研究[J],(2011)
[8]徐金发.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J].科研管理,(2003)
[9]陈浩义.孙丽艳.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7)
[10]薛匡勇.论档案馆的未来发展[J].档案学通讯,,(2004)
[11]赵爱国.试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档案馆馆藏建设[J].档案学通讯,(2006)
相关推荐
[曾凌] 浅论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建立
[王博] 中国能建安徽院数字化档案馆项目建设
[田志红] 约翰·富兰克林·詹姆逊和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建立
[刘秀娣 刘晓梅] 试论数字化时代下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知识和技能
[李文珍 刘静 陈] 知识管理视角下制造企业的档案管理分析研究
[周妤琪] 概念性知识的多重结构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蔡玲] 加强电子出版物知识产权保护及对策
[章剑超] 对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若干思考
[邵兴兰] 浅析知识管理服务对企业档案管理及发展的影响
[刘德宝] 初探县级档案馆服务创新的对策
[廖成志] 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研究综述
[陈昕] 图形检索技术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应用空间探索
[王翠平] PLC应用于知识竞赛的控制设计
[王瑜] 基于SWOT分析我市档案馆文化建设
[王昱淇] 论我国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转移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