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相比之下,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她们在现实压力的逼迫下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问题。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难引起了我国国家界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2011年初至2014年末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国内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立足于造就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论文的来源期刊与作者分析这三个视角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国内
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66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682万人,2013年高校毕业生699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破七”达到727万人。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在性别差异之下,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相比,其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从2011年至2013年题名为“女大学生就业”的期刊论文为388 篇,这个数据足以说明女大学生这个细化群体的就业得到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对此进行研究。
1 论文中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这些相关论文中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可以归结为女大学生自身因素、高等教育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这三个层面。笔者对其进行了数据分析:其因素分别占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57.4%、13%、29.6%。这表明当前论文认为女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其就业难问题上占主要因素,社会次之,高校因素较轻。
(一)自身原因。有关女大学生“自卑、易受外界影响,有一定的从众心理、依赖性大、自主选择能力弱、抗压心理脆弱”等心理失衡的比重占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38.7%;“职业规划不清”比重占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19.4%;“传统观念的束缚”比重占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19.4%;“缺乏关注就业信息、未正确把握就业政策”的比重占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9.7%;“动手、实践能力不强”比重也占到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9.7%;“无创业意识”比重占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3.2%。这些相关标准并不是分裂的,例如自身心理失衡、观念的束缚就影响了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以上数据也说明当前女大学生急切希望早日踏上工作岗位,但由于自身认识不清,无相关准备工作使就业难成为了女大学生的硬伤。
(二)社会因素。社会用人单位公开或隐性的“性别歧视”占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难社会原因的50%;“女性自身附着成本高、性价比低”占31.3%;“国家法律保障不力、政策扶持不到位”占12.5%;“僧多粥少”占“6.6%”。女大学生就业需要用人单位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用人单位决定了女大学生的出路。由此部分数据可以看出性别歧视这一老话题在当今社会依然是头号致命锁。女大学生生理因素也是其致命伤,再加上法律保障力度的薄弱,更是让女大学生就业步履维艰。
(三)高校因素。“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权重不当”、“无差别教育”分别占高校因素的28.6%;“无专业指导教师”、“相关的就业服务”、“学校知名度”分别占高校因素的14.3%。综合分析,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高校在整个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难所占比重较轻,但仍不能忽视。
2 论文中针对女大学生就业难而提出的对策分析
目前,相关论文中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从“自身、高校、社会”三方面提出的对策,数据统计结果是由自身提出的对策占25.7%、高校占28.6%、社会及政府占到了46%。仅有少量论文中提到了三者合力,或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合理的互动机制举措。
(一)自身层面。“女大学生自身积极加强自我就业认识”、“提高自信心理”、“职业规划的务实心理”、“做好各项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分别占女大学生自身应作出努力使就业难不再难的22、2%、22、2%、22、2%、 33.3%。相关论文中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及较少。在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论文中认为自身因素占较高比例,而对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比例较低。这表明众多学者都注重到了提高女大学生自信和务实心理对缓解就业难的重要性,但是认识及心理的发展转变是有过程的,急不得。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教育应从小就有,而不是“大事临头”才开始应对或补救。
(二)社会层面。“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消除性别歧视”、“女性自然附着成本不仅仅是用人单位的事儿,要有社会补偿”、“招聘单位转变用人观念”“国家教育资源的倾斜”、“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分别占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的50%、18.8%、18.8%、6.3%、6.3%。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国家政府通过相关举措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对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大有裨益。研究中“性别歧视”占到一半比例,足以说明“男女平等”的合法意识形态并未得到社会公认。
(三)高校层面。“完善配套的师资力量及设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加强实践课程”、“渗透差别教育和女性教育”、“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分别占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的50%、30%、10%、10%。高校如何集合各方力量提高办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改变都是相当重要的任务。女大学生在就业前最后一段教育经历便是高校,而在这一阶段再欠缺相关完善的教育指导便使女大学生就业难雪上加霜。
3 论文的来源期刊与作者分析
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是了解该研究主题的空间分布特点和掌握该主题的核心期刊群的最有效办法[1]。它可以使研究者明确“女大学生就业难”在当前研究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作用及为自己研究提供相关思路。所选论文发表时间在2011年1月到2013年11月,是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级课题的研究成果和核心期刊类的,可信度及影响度较高。值得一提的是仅有5%的第一作者专业是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表明我国从事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的人才较少且对女大学生的教育指导少之更少。女大学生就业及其社会价值的实现问题早已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其就业参与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明程度。长期失业可能降低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使其社会价值不能得到实现[2]。女大学生自身、专家学者及国家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难在理论上放到很重要的地位。尽管已经提出较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却未得到相关实践,实际效果不显著。
4 结论
以上分析说明女大学生就业难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且有相关研究成果,但在现实生活中,女大学生就业难仍是一严峻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反思。从近四年我国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研究内容来看,女大学生自身不能对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视而不见、习惯与容忍,应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和爱好,明确自己的择业定位,加强实践,提高工作能力。社会各界不应停留在表面上喊喊口号,应加强落实。从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所以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区域、高校的限制,研究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研究队伍来看,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支女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的核心队伍,这也暗示着女大学生就业难并未引起高校和社会的真正重视。
女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只要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跟上时代的潮流,改正择业的偏差、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同时社会方面应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女大学生多创造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法律保障;高校方面要做好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模式上面向社会,与社会接轨,同时,女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广大女性能够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台,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王政忠.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管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1一173.
[2]黑如意、梁瑞英、付智.女大学生就业难及女性社会价值探析[J].党史博采,2011,(3):59
相关推荐
[高静静] 如何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
[黄荣军]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蔡丙丙 王丽君] 大学生就业压力成因及纾解对策
[张强] 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
[黄立] 利他主义的自然基础文献研究综述
[薛光] 浅谈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县、区级公共图书馆如何做好
[莫家武] 浅谈图书馆的数字化文献检索服务
[郝欣丽 刘涛] 论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
[刘睿] 英语学习与教学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于丽曼 李玉芝] 浅谈网络环境下体育院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
[徐韵涵] 文献电子化与图书馆藏书建设工作
[陈邦武] 大数据时代陶瓷文献的整合模式
[课程教育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分析
[课程教育研究] 关于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思考
[课程教育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