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33-02
近年来,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此同时,一般的语文课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需求。丰富和发展“第二课堂”,扩展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和渠道,是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语文课堂的缺失——以作文课为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一向是教学的难点。但作文课往往以一副严肃的面孔摆在学生面前。以语文书上的内容和话题作为蓝本来进行写作教学,对于孩子们来说过于一本正经,导致许多小学生对写作并不感兴趣。加上语文课堂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的很多探究任务无法在课堂实施,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自然写不出好作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教师的讲授和学生间的交流等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教师们事前要花大量功夫去搜集生活素材,查找写作方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让他们有题材可写,有方法可循。然而,教师的“殷勤付出”也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堂过于依赖,丧失了写作的自主性,写作无法联想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缺乏真实性和创新性,千篇一律。这种把语文教育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小范围,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语文教育的实际需要。
针对语文课堂的缺失,笔者经常思考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挣脱脑子里面仅有的条条框框,放开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放胆去谈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些设想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有自由抒发情感的场地,还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然而,由于语文课的课时本来就比较紧迫,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情感激流的奔放;场地往往也有限制,将写话的阵地局限在课堂会让学生感到拘谨,必定难以达到以上目标。于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将目光放在了时间和空间都广阔无垠的“第二课堂”,尝试填补语文课堂的空白。
二、“第二课堂”理论依据
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扩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1]。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中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的假设,明确提出了人类存在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并且将其分成了八种: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下,教师应将这八种领域的学习内容贯穿于教学活动当中,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全语言、批判思考、操作、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等),同时提供有利于八种智能发展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生的八种潜能都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2]。语文“第二课堂”的发展正是基于此理论。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语文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说明“第二课堂”的开展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国内外“第二课堂”的實施情况
(1)国外实施情况
在国外,“第二课堂”发展较早,形式多样,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在美国,“第二课堂”主要以家庭俱乐部的形式展开,家庭俱乐部一般都纳入学校正式的教学计划内,科学俱乐部在其中也占据相当的比例,科学俱乐部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科学实践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其探究方向主要包括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即 STS)、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简称 PDL)、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简称 PDL)。此外,美国将科学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学生在完成学校安排的课程学习后,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与教师一起进行科学探究。美国小学有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在学校进行的养殖、手工、合作学习等活动中都渗透着课外科学探究。除此之外,美国学校在假期都会安排假期学校和夏令营等活动,大部分内容都包含课外科学探究活动。美国小学的科学教育对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网络等公共教育资源的利用也是十分充分的。学校常带着小学生穿梭于各大博物馆开展课程,并且邀请在此工作的科学家进行讲课,这些专职人员积极支持学校教学,时常配合开展教育服务活动。可见美国的课外科学探究活动范围和内容都是较广的[4]。
在英国也有类似的组织存在,称为“特别活动”,开展包括生活中的科学应用探究,如服装设计、居室装饰设计、生活建筑设计等活动;日本在 1998年 12 月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中增加了“综合学习时间”,通过学生课外时间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其目的在于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2)国内实施情况
在我国,“第二课堂”也存在于各学科,辅助学科教学。作者余力在科学学科进行了“第二课堂”教育,包括开放实验室、社团活动、科技节等。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参加了所在区县的科技节比赛,并且获得了一等奖。实验证明了“第二课堂”通过引导,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取得了更显著的效果[4]。
相关推荐
[刘晓玲]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最佳方式
[蒙天池] 文书档案按“卷”与按“件”管理之比较
[郭天明] 也谈天台宗“理具三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胡文港 刘一纬 ] 关于饮水机“千滚水”问题的研究
[权许娜] “三不四可”安全指导思想再认识再提升研究报告
[赵珺姝] 英汉翻译中“翻译腔”的致因及其应对策略
[周丽华] 从“禁碑”看明清时期的苏州地方社会问题
[茹玉岭] 关于汉语“把字句”与日语「を格」连语的对比研究
[王琦珂] 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研究综述
[李政] “中国梦”与励志真人秀栏目
[邓茂华] 文化因素在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中的应用
[闫石] 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
[窦畅 付洋]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姜福英] 小学体育课堂中游戏教学的应用
[李麒麟] 浅谈如何围绕“两个巩固”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